各医疗卫生单位:
为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指导我县做好消除疟疾后防止输入再传播工作,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和要求,结合我县实际 ,制定了《隆回县消除疟疾后防止输入再传播技术方案》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隆回县卫生健康局
2021年3月11日
隆回县消除疟疾后防止输入再传播技术方案
2010年,由原卫生局牵头 ,联合10个单位共同印发了《隆回县2010-2018年消除疟疾行动计划》,提出到 2015年全县实现消除疟疾目标。全县消除疟疾工作进展顺利,自 2000年以来无本地原发疟疾病例发生 ,2016年通过了省级消除疟疾评估 。但我县每年仍有境外输入病例,原疟疾流行地区传疟媒介依然存在,由输入性疟疾导致的再传播风险不容忽视。为巩固消除疟疾成果,防止消除后疟疾再传播 ,结合上级有关文件和我县消除疟疾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 、目标
防止疟疾再传播,减少疟疾死亡 ,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
二、策略
从以每个病例/疫点为核心的“线索追踪,清点拔源 ”消除策略转向以及时发现输入传染源为重点的“及时发现,精准阻传”防止再传播策略 ,在 “1-3-7”工作规范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多部门合作,提高监测和突发疫情应急处置能力。及时发现和规范治疗输入病例、调查和评估输入病例传播风险 、及时处置输入再传播风险疫点或人群 ,有效阻断再传播风险。
三、再传播风险分层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除疟疾后防止输入再传播技术方案》中的全国疟疾再传播风险分层表,我县属于间日疟再传播风险县 。我县实施消除后防止再传播策略,通过加强输入病例监测和应急处置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 、早报告、早治疗、早处置,防止输入再传播。
四 、病例与媒介监测
(一)病例监测
各级医疗机构应对就诊的发热病人(发热并伴有近2年内疟疾流行国家旅居史,或有近2周内输血史,或有既往疟疾发病史或发热原因不明) ,按照《疟疾的诊断》((WS 259-2015)),采用显微镜(以下简称镜检)或快速诊断试剂(以下简称RDT)进行实验室检测,并结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不具备疟原虫实验室检测条件的医疗机构 ,发现上述就诊病人应及时将患者向有检测条件的医院转诊。
(二)重点医院的强化监测
确定隆回县人民医院作为重点医院,对就诊的发热病人(同上),采用镜检和RDT进行疟原虫病原检测 ,并在部分重点乡镇卫生院,采用镜检或RDT进行检测 。重点医院为不具备疟原虫实验室检测条件医疗机构转诊的患者提供诊断服务。
(三)病例线索追踪调查
1.病例传染源追踪调查
需要进行传染源追踪调查的病例是指尚不能排除本地感染可能,需要通过传染源追踪调查来提供进一步的判定依据的病例。传染源追踪调查由县疾控中心负责 ,对该病例的家属及四邻采血进行镜检或RDT检测(有条件时可采血进行核酸检测) 。如发现阳性,由县疾控中心按确诊病例进行上报、组织规范治疗、请上级疾控机构协调开展对检测阳性者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并对病例所在疫点进行进一步调查与处置。
2.病例同行人员追踪调查
疟疾病例的同行人员是指与输入性疟疾病例在疟疾流行国家或地区有共同的生活、工作 、旅游、学习、经商等经历的人员 ,可以是同一批回国也可以分多批次回国。对病例同行人员的追踪调查由病例报告地的县疾控中心负责,采用镜检或RDT进行检测,以确定同行人员中的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 。同时告知同行人员回国后如两年内出现发热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非本辖区境外同行返回人员的追踪调查由病例报告地的县疾控中心通知同行人员工作地(或居住地)的县疾控中心开展调查(跨省调查由省疾控中心通知)。
(四)人群主动病例侦查
1.集中回国人员主动病例侦查
由回国人员居住地的县疾控中心负责(如需要也可请上级疾控中心协助)对由疟疾流行国家集中回国人员采用镜检或RDT进行检测 。如发现阳性,由县疾控中心进行上报 、组织规范治疗、并请上级疾控中心协调开展对集中回国人员疫情处置。
2.疫点主动病例侦查
在出现输入继发病例的疫点或在病例疫点追踪调查中新发现带虫者的疫点 ,由省疾控中心组织对疫点内所有居民采用镜检或RDT进行检测(有条件地区可采集滤纸血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并请国家CDC寄生虫病所和国家疟疾专家组协助开展进一步的疫情调查和处置。
(五)媒介监测
1.按蚊种群监测
媒介种群监测由县疾控中心负责,每年在蚊媒高峰季节 ,至少连续3晚采用通宵诱蚊灯法进行按蚊种群调查(见附件2,填写附件2表1) 。
2.按蚊密度监测
由县疾控中心负责,采用人帐法 ,在每年蚊媒高峰季节(6-10月),开展按蚊密度监测,每半月1次 ,每次1晚(见附件2,填写附件2表2)。
五、病例报告与治疗
(一)病例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在发现临床诊断和确诊的疟疾病例24小时内(1天)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并通过国家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二)病例治疗
各级医疗机构应参照《抗疟药使用规范》(WS/T485-2016),根据患者感染的虫种及病情程度采取相应的用药方案。
1.间日疟和卵形疟病例的治疗
首选磷酸氯喹加磷酸伯氨喹8日口服治疗(以下简称氯伯喹8日疗法);可选磷酸哌喹 、青蒿素类复方(ACTs)或磷酸咯萘啶等药物加磷酸伯氨喹口服治疗;间日疟和卵形疟病例临床治愈后,应在下个流行季节前采用磷酸伯氨喹8 日疗法,进行抗复发治疗 。
2.三日疟病例的治疗
首选磷酸氯喹口服治疗;可选磷酸哌喹、磷酸咯萘啶或青蒿素类复方等药物口服治疗。
3.非重症恶性疟病例的治疗
选用青蒿素类复方药物口服治疗。
4.重症恶性疟病例的治疗
首选青蒿琥酯注射液 ,也可选蒿甲醚或磷酸咯萘啶注射液进行治疗;对并发症进行针对性处置;并及时给予必要的支持疗法 。具体方法参见《重症疟疾的管理与操作手册》。
六、病例核实与分类
(一)病例核实
县疾控中心安排专人负责每日浏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发现本辖区内报告的临床诊断和确诊疟疾病例后,应当立即与报告单位联系核实病例情况。由病例报告地的县疾控中心负责在3日内完成对网报疟疾病例血涂片的镜检复核(也可由市疾控中心替代 ,进行镜检和/或核酸检测复核),并在3日内将样本送或寄至省级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以下简称参比实验室)进行镜检和核酸检测复核,报告的临床诊断病例须最终确诊或排除 。所有网报疟疾病例的更改和删除必须依据省级参比实验室复核结果。
(二)感染来源判定
由病例报告地的县级疾控机构负责在3日内进行对确诊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个案流调应注意收集境外感染依据和排除本地感染的依据,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病例分类,完成《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和《疟疾病例个案流调报告》 ,并录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
排除本地感染证据不充分的病例,应上报市或省级疾控中心协助开展调查并撰写专题结案报告,必要时由国家疟疾专家组进行专题调查并确定病例分类 。
(三)病例分类
1.本地原发病例
没有证据证实为输入或输入性病例直接传播引起的疟疾病例。
2.输入病例
发病前有境外疟疾流行区的旅行史 ,或有明确的境外感染流行病学且没有本地传播证据的疟疾病例,由跨境阳性按蚊导致的蚊传疟疾病例也属于输入病例。
3.输入继发病例
在当地感染的疟疾病例,并有足够的流行病学证据证实其是由输入性疟疾病例经按蚊叮咬传播引起的本地一代继发病例 。
4.复发病例
由曾经感染间日疟或卵形疟的患者,因肝内疟原虫休眠子激活引起的疟疾病例。复发病例潜伏期常为1-3月 ,也有6-12月甚至更久。
5.非蚊传疟疾病例
通过可以追踪到的经输血(含母婴垂直传播)感染,而不是经按蚊叮咬传播的疟疾病例。
七 、疫点调查与处置
(一)疫点调查
疫点是指病例所在自然村(居民组) 。病例现住地的县疾控中心负责在病例报告后7天内完成对具有本地传播可能确诊病例居住地的疫点调查,并通过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报告。疫点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1.基本情况调查
疫点基本情况调查内容包括:①疫点地址;②主要农作物、牲畜和杀虫剂等一般情况;③地形、海拔等自然环境情况;④卫生服务情况;⑤气象资料;⑥人口流动及风险等人群特征情况;⑦历史疟疾流行情况;⑧对进行疫点调查或处置的疫点需增加疫点示意图。
2.近3年疟疾疫情和媒介情况调查
(1)疟疾疫情 。近3年疫点所在县 、乡和疫点的疟疾病例及其分类情况。
(2)媒介情况。疫点所在县近3年媒介调查资料 。
3.疫点媒介调查
疫点所在县近3年没有媒介调查资料或有媒介调查资料未发现传疟媒介且处于疟疾流行季节 ,需要进行疫点按蚊种群调查。一般采用灯诱法,分别在病家周围室内外和可能的孳生地附近等地点布灯通宵诱蚊,调查需要至少连续3晚。
对捕获按蚊成蚊通过形态学方法进行种类鉴定 ,对难以鉴定或疑似的按蚊标本,可由省疾控中心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 。详见《消除疟疾后防止再传播媒介按蚊监测方法》(见附件2)。
4.疫点传染源主动筛查
对病例排除本地感染证据不充分且存在传疟媒介的疫点的居民采用镜检或RDT进行潜在传染源筛查(常住居民100人以下的全部检查,在100人以上的检查人数不少于100人 ,重点为病例的家属及四邻)。疫点主动病例侦查新发现的病例或带虫者均按照确诊病例要求及时进行上报、规范治疗、实验室复核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
(二)疫点分类
由病例现住地的县疾控中心根据疫点调查的结果进行疫点分类。
1.已出现传播的疫点
已出现输入继发病例所在的疫点,存在本地传播和扩散的风险。
2.有传播可能的疫点
已出现输入病例,疫点存在相应的传疟媒介 ,且病例发生在传播季节,存在由输入病例引起本地传播的风险。
3.无传播可能的疫点
已出现输入病例,但疫点内无相应的传疟媒介,或虽有传疟媒介 ,但病例发生在非传播季节,没有再传播风险 。
(三)疫点处置
1.已出现传播的疫点
(1)加强发热病人实验室疟原虫检测
由疫点所在乡镇医院,必要时可扩大到疫点所在县的所有县、乡医疗机构 ,对所有原因不明的发热病人采用镜检或RDT进行疟原虫检测。
(2)居民人群清除传染源措施
对疫点居民采取扩大的人群传染源清除措施(间日疟采用氯伯喹8日疗法,恶性疟采用ACT),以清除可能的传染源。
(3)媒介控制措施
根据当地传疟媒介对杀虫剂抗性选择合适的杀虫剂 ,对疫点内所有居民住宅,采取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IRS)措施,清除具有传染性的按蚊成蚊 。
(4)人群健康教育
结合疫点调查和处置 ,采用多种方式对疫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重点提高自我防护和及时就医意识,避免露宿 ,提倡使用蚊帐 、纱门纱窗等防蚊设施。
2.具备传播可能的疫点
(1)疫点媒介控制措施
根据当地传疟媒介对杀虫剂抗性选择合适的杀虫剂,对自然村以病家为中心,半径≥500米的所有房屋,采取IRS措施 ,清除可能具有传染性的按蚊成蚊。
(2)疫点人群健康教育
同已出现传播的疫点 。
3.无传播可能的疫点
结合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对疫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提高疫点居民防蚊和就诊意识。
八、突发疫情处置
(一)突发疫情
在存在适宜传播媒介和传播条件的地区,当有疟疾病例输入 ,如没有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就有可能出现突发疫情和再传播风险。因此,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坚持早发现、早报告 、早干预的原则 ,保持警戒状态,适时、有效管理输入性疟疾导致的再传播风险 。
在本县实现消除疟疾后,如出现以下任意一种情况时 ,应作为出现突发疫情及时上报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1.一个月内发现5例及以上输入疟疾病例;
2.一个月内出现有流行病学关联的2例及以上感染来源不明的疟疾病例;
3.出现输入继发病例。
(二)突发疫情报告
1.在出现突发疫情时,病例所在的县疾控中心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事件级别选择“未分级 ”。
2.根据不同突发疫情 ,并结合当地传疟媒介分布、地理环境 、历史流行情况以及本次疫情范围和程度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并提出控制再传播风险的应急处置的范围、对象和措施 。
3.对处置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进行调整并报告。
(三)突发疫情应急处置
1.一个月内发现 5 例及以上输入疟疾病例
(1)由病例报告地省疾控中心负责组织对所有输入病例进行个案流行病学信息复核和汇总分析,重点了解病例间的流行病学关联情况 ,必要时重新组织流行病学专题调查。
(2)如发现相关病例之间存在流行病学关联,由病例所在地疾控中心组织对所有相关人员进行镜检或RDT检测。
(3)对发现的镜检(RDT检测)阳性病例,给予一个疗程的规范治疗,必要时可对相关人员采取扩大的人群传染源清除措施 。
(4)对其他相关人员提供发热就诊须知的医学告知和相关的健康教育。
(5)加强与公安、商务 、旅游等部门的联防联控 ,及时掌握境外疟区回国人员等高风险人群的信息,精准实施干预措施。
2.一个月内出现有流行病学关联2例及以上来源不明疟疾病例
(1)由病例居住地的省疾控中心组织开展病例关联性流行病学调查和病例感染来源线索追踪调查,并对疫点内所有居民采血进行 RDT和PCR检测 。
(2)由病例居住地的县卫健局负责启动强化传染源监测措施。为病例居住地的县级医疗机构和所有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中心配备RDT;在当地县级医疗机构及所有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中心对所有发热病人进行RDT检测;强化村级卫生室和其他无实验室疟原虫检测条件医疗机构对疑似发热病人的转诊机制。
(3)由当地病例居住地的市疾控中心负责对疫点所有居民开展人群传染源清除措施、IRS媒介控制和健康教育等(必要时可扩大到相邻村寨居民甚至相邻乡镇的重点人群) ,阻止疫情扩散并及时阻断可能的传播 。
3.出现输入继发病例
3.1 出现1例输入继发病例
参照“已出现传播的疫点”的调查处置方案。
3.2 出现 2 例及以上输入继发病例
(1)由病例居住地的市疾控中心组织开展病例感染来源线索追踪调查,并对疫点内所有居民采血进行 RDT 和 PCR 检测。
(2)由病例居住地的县卫健局负责启动强化传染源监测措施,包括为所有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中心配备RDT;县、乡各级医疗机构及对所有发热病人进行镜检或RDT检测;强化村级卫生室对疑似发热病人的转诊机制 。
(3)由当地病例居住地的县疾控中心负责对疫点所有居民采取人群传染源清除措施 ,并对所有房屋采用IRS进行灭蚊,阻断进一步传播。
(4)由当地病例居住地县疾控中心负责在全县范围内采用多种方式进行预防疟疾健康宣教,提高居民防蚊意识和及时就诊意愿。
九 、能力保障
(一)医疗机构病例及时发现和规范治疗能力
根据不同疟疾再传播风险 ,继续维持临床医疗机构的疟疾发现和实验室诊断能力 。
1.县级医院
选定隆回县人民医院做为定点诊治医院,县人民医院应具备疟疾实验室检测能力并配备特效抗疟药物。相关科室临床医生具有对发热病人进行疟疾诊断的意识和能对疟疾病例进行门诊或住院治疗。具备血片制作、染色和镜检能力。
2.乡镇卫生院
应具备疟疾实验室检测能力(血片制作、染色、镜检或RDT),并配备口服抗疟药物 。临床医生能开展发热病人疟疾诊断和非重症的疟疾病例门诊治疗。
3.村卫生室
村卫生室和其他无实验室疟原虫检测条件医疗机构发现疑似发热病人要及时向上级医院转诊。
(二)疟疾实验室检测质量控制能力
县疾控中心继续保留镜检实验室,配备具有疟原虫镜检能力(虫种鉴别和密度计数)的检验人员 ,能按要求开展辖区内医疗机构门诊疟疾阳性血片复核和阴性血片抽检,并能对辖区内具备疟疾实验室检测能力医疗机构的门诊化验室检验人员进行疟原虫镜检和RDT检测技能培训 。
(三)疾控机构“及时发现 、精准阻传”能力
1.继续保持县疾控中心的个案流调和疫点处置能力
在县疾控中心保留具有疟疾个案流行病学调查、疫点调查/处置、媒介调查/控制等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县疾控中心应能根据防止再传播需求,开展传染源追踪调查 、判定再传播风险并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输入再传播。
2.加强县疾控中心的监测能力和跨地区病例调查的协调能力
县疾控中心应保留疟疾监测的相关能力 ,包括人群主动侦查、媒介种群/密度监测和其他流行因素的监测能力,并能在省、市级疾控中心的指导下开展疟疾病原和媒介监测工作 。对需跨县个案流调的病例,疫点所在县的上级(市 、省、国家)疾控机构应及时了解各病例调查的进展 ,给予跨县(市和省)调查沟通和协调,保证各疟疾病例个案流调的完整性和资料的正确性。
(四)加强突发疫情应急处置能力
进一步提升县疾控中心对突发疫情应急处置能力,县疾控中心设立传防科有人员负责再传播风险监测 ,一旦出现突发疫情时能及时上报,并能在上级疾控机构的指导下,采取有效措施阻断传播。
十、附件与附表
附表 1
1.病例基本情况
1.1 患者姓名: ;
1.2 身份证号: ;
1.3 联系电话: ;
1.4 年 龄: 周岁;
1.5 性 别: ① 男 ② 女;
1.6户籍所在地(请详细注明行政村/居委会 、自然村/居民组名称):
省 市 县(市、区) 乡(镇、街道)
(如为境外 ,国籍: );
1.7现住址(请详细注明行政村/居委会 、自然村/居民组名称):
省 市 县(市、区) 乡镇 。
1.8 现住址GPS坐标:
2.本次发病、诊断和报告情况
2.1主要临床表现(可多选):①发热 ②发冷 ③出汗 ④头痛 ⑤腹泻 ;
⑥其他(请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有无并发症: ①有 ②无, 如无请跳转至2.4项;
2.3 主要并发症:
①脑损害 ②ARDS ③休克 ④溶血 ⑤严重肾损害 ⑥肺水肿
⑦严重贫血 ⑧酸中毒 ⑨肝损害 ⑩胃肠损害 ⑪其他
(请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
2.4 发病日期: 年 月 日;
2.5 发热情况: ①持续发热 ②隔天发热 ③发热间隔时间不规则
2.6 病情程度:①轻(门诊治疗) ②重(住院治疗) ③危重(有昏迷等凶险症状)
2.7 发病地点(请详细注明行政村/居委会、自然村/居民组名称):
省 市 县(市 、区) 乡镇
(如为境外,填国家或地区名: );
2.8 镜检结果:
①未做 ②阴性 ③间日疟原虫 ④恶性疟原虫 ⑤三日疟原虫 ⑥卵形疟 ⑦混合感染;⑧其他
2.9 RDT检测结果(请注明RDT生产厂家: 产品批号: )
①未做 ②阴性 ③阳性 ④恶性疟原虫;⑤其他
2.10 开展实验室检查单位: ,
该单位属于:①个体医生 ②村卫生室 ③乡镇卫生院 ④县级医疗机构
⑤县级疾控机构 ⑥地市级医疗机构 ⑦地市级疾控机构
⑧省级医疗机构 ⑨省级疾控机构 ⑩其它
2.11 初次就诊单位: ,
该单位属于:①个体医生 ②村卫生室 ③乡镇卫生院 ④县级医疗机构
⑤县级疾控机构 ⑥地市级医疗机构 ⑦地市级疾控机构
⑧省级医疗机构 ⑨省级疾控机构 ⑩其它
2.12 初次就诊时间: 年 月 日;
2.13 初次就诊诊断结果:①疟疾 ②其他疾病;
2.14诊断日期: 年 月 日;诊断单位: ,
该单位属于:①个体医生 ②村卫生室 ③乡镇卫生院 ④县级医疗机构
⑤县级疾控机构 ⑥地市级医疗机构 ⑦地市级疾控机构
⑧省级医疗机构 ⑨省级疾控机构 ⑩其它
2.15 病例诊断分类:
①疑似病例 ②临床诊断病例 ③确诊病例 ④带虫者;
2.16 病例报告时间: 年 月 日;
2.17 报告单位: ,
该单位属于:①个体医生 ②村卫生室 ③乡镇卫生院 ④县级医疗机构
⑤县级疾控机构 ⑥地市级医疗机构 ⑦地市级疾控机构
⑧省级医疗机构 ⑨省级疾控机构 ⑩其它
2.18 病例发现途径: ① 患者就医(常规发热病人血检、患者自述等);
② 主动病例侦查(疫点传染源筛查、病例线索调查/同行人员筛查等);
2.19 实验室复核情况(请注明实验室名称: )
2.19.1 镜检复核结果:
① 阴性;② 间日疟;③ 恶性疟;④ 三日疟;⑤ 卵形疟;⑥ 混合感染(请注明虫种: );⑦其他
2.19.2 PCR复核结果(请注明实验室名称: )
① 阴性;② 间日疟;③ 恶性疟;④ 三日疟;⑤ 卵形疟;⑥ 混合感染(请注明虫种: );⑦其他
3.本次治疗情况
3.1 G6PD检测结果:①未检测 ②检测(A缺乏 B不缺乏)
3.2服用抗疟药物名称:
①氯喹加伯氨喹 ②青蒿素类复方 ③青蒿素类注射剂型
④其他(请注明药物名称: ) ⑤不知道;
3.3是否住院治疗: ①是 ②否;
3.4 获取药物频次:①每天取药 ②一次性取药 ③其他方式;
3.5获取药物机构:①个体医生 ②村卫生室 ③乡镇卫生院 ④县级医疗机构
⑤县级疾控机构 ⑥地市级医疗机构 ⑦地市级疾控机构
⑧省级医疗机构 ⑨省级疾控机构 ⑩其它
3.6 第一次服药时间: 年 月 日;
3.7 最后一次服药时间: 年 月 日;
3.8 服药天数: 天 。
3.9是否正规治疗:①是 ②否;
3.10治疗单位: ,
该单位属于:①个体医生 ②村卫生室 ③乡镇卫生院 ④县级医疗机构
⑤县级疾控机构 ⑥地市级医疗机构 ⑦地市级疾控机构
⑧省级医疗机构 ⑨省级疾控机构 ⑩其它
4.既往病史和治疗情况 (如曾患过疟疾,请填写以下选项)
4.1上次发病情况:
上次患病时间________;患病/诊断地点:__________________;诊断结果: ①间日疟; ②恶性疟;③三日疟;④ 卵形疟;⑤ 混合感染(请注明虫种: )⑥其他
4.2上次抗疟治疗药品:
①氯喹加伯氨喹 ②青蒿素类复方 ③青蒿素类注射剂型
④其他(请注明药物全称: ) ⑤不知道;
4.3上次使用药物天数: 天;
4.4 上次是否休根治疗:① 是 ②否。
5.感染来源调查
5.1 发病前1月内是否有境外居留史:①是 ② 否;
过去1年内否有境外居留史(恶性疟 、三日疟):①是 ② 否;如否,请跳转至5.6项
过去3年内否有境外居留史(间日疟、卵形疟):①是 ② 否 。如否 ,请跳转至5.6项
5.2 境外居留地点:国家或地区
5.3 外出事由:①务工(工种: ) ②旅游
③公务 ④经商 ⑤探亲访友 ⑥其它(注明: )
5.4境外疟疾患病情况:①是 ② 否;
5.5预防措施
5.5.1出境前是否采取预防性服药:①是 ② 否;
如采取预防服药(请注明药物名称、剂量和疗程):
5.5.2境外居留期间是否使用避剂:①是 ② 否;
5.5.3境外居留期间是否使用蚊帐:①是 ② 否;
5.5.4境外居留期间是否预防服药:①是 ② 否;
5.5.5境外居留期间采取的其他预防措施:
5.6 发病前2周内是否有境内其他流行区居留史:①是 ②否,如否请跳转至5.8
5.7 境内其他流行区居留地点:
省 市 县(市 、区) 乡镇 行政村 自然村
居住时间: 天;
5.8 发病前2周内是否有输血史: ① 是 ②否
5.9 近1月内家庭成员或来访亲友是否有人发热: ① 是 ②否
5.10 本次感染可能来源:
① 本地感染;(A.本县感染;B.省内外县感染;C.外省感染;) ② 境外感染
5.11 病例分类:
①本地病例;②输入病例;③其他(A.输入继发病例;B.复发病例;C.非蚊传疟疾病例)
6.病例随访情况
6.1是否全程服药:① 是 (如是请跳转至6.3) ②否
6.2 未全程服药的原因:
6.3是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① 是 ②否
如是,请注明具体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6.4治疗效果:① 痊愈 ②未痊愈 (请注明情况: )
③ 死亡(请注明死亡日期: )
6.5 若病例为住院病人 ,总住院天数 天;
6.6随访日期: 年 月 日;
6.7随访人员:
填表说明:
1. 请在应选项的数字或字母处打“√ ”;
2. 本表编号由县疾控中心统一编排,仅做为保存和查阅资料使用;
3. “4.1、4.2、4.3 、4.4”项中“上次”指本次患病前最近一次患疟疾;
4. “6.病例随访情况 ”部分是在病例全程治疗结束后回访调查。
5. 根据工作需要,将适时对本表进行调整。
调查单位: ;调查人员: ;
调查日期: 年 月 日
附件 1
(参考框架及重点内容)
一、病例基本情况
病人姓名、性别 、年龄、户籍和现住址、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等。
二 、发病与就诊情况
(一)发病和就诊情况:就诊过程 ,发病-就诊时间, 就诊-确诊时间,诊断方法和结果 。
(二)治疗情况:门诊或住院治疗,治疗药物和疗程等。
(三)病例报告:报告时间和虫种。
三、个案流调情况
(一)境外旅居史:如有详细描述具体国家、出入境时间 、境外发病和治疗情况 。
(二)其他与疟疾传播有关情况:发病前疟疾流行区居住史、既往疟疾史、输血史等 ,如有详细描述具体地点和往返时间。
(三)排除本地感染证据资料:居住地媒介 、疫情和传播条件等。
(四)病例判定及依据:境外感染依据和排除本地感染依据 。
四、疫点调查情况
如境外感染证据充分,且有证据当地无传播可能(无适宜传播媒介或传播条件)无需开展疫点调查和处置。
(一)疫点基本情况:与传播相关的自然生态气象资料、卫生服务情况 、人群特征、历史疫情和传播蚊媒等资料。
(二)疫点示意图:与疫点调查和处置有关的范围、位置,如近 3 年疫点疟疾病例位置 、蚊虫孳生地分布和疫点处置范围等 。
(三)疫点传染源调查情况:调查对象、范围、人数、方法和结果。
(四)疫点媒介调查情况:调查地点 、时间、频次、方法和结果。
(五)疫点分类及依据
五 、疫点处置情况
(一)传染源控制措施:对象、范围、方法(药物与剂量)和实施质量(服药率和全程率) 。
(二)媒介控制措施:对象 、范围、方法和实施质量(覆盖率)。
(三)健康教育措施:对象、范围 、方法。
附件2
一、媒介按蚊种类监测
由所在省、市 、县疾控机构共同负责 ,每年在蚊虫活动高峰季节,至少连续3晚采用通宵诱蚊灯法进行按蚊种群调查,存在大劣按蚊、微小按蚊和嗜人按蚊的再传播风险县还需要同时采用人帐法进行半通宵诱蚊。
操作方法:分别在民房外、畜舍和可能的孳生地附近选择远离干扰光源和避风的场所各1处作为挂灯点 ,每处监测生境放置诱蚊灯一台 。诱蚊灯光源离地1.5米。日落前1小时接通电源,开启诱蚊灯诱捕蚊虫,直至次日日出后1小时。密闭收集器后 ,再关闭电源,将集蚊袋取出,乙醚麻醉或冰箱冷冻处死 ,鉴定种类、性别并计数 。分别将每台灯每晚的监测结果填入数据记录表(附件 2 附表 1)。
二 、媒介按蚊密度监测
由所在省、市、县级疾控机构共同负责,采用人帐法在每年蚊媒高峰季节(6—10月)开展按蚊密度监测,每半月1次,每次1晚。
操作方法:日落约20分钟后至次日清晨(天亮前)1人坐/卧在帐内诱蚊 ,另1人手持电动吸蚊器围绕帐采集停歇在帐上和周围的成蚊,捕蚊人每小时捕捉15分钟,分别记录每次捕蚊种类和数量(附件 2 附表 2)
蚊帐尺寸(外层:150cm(高)×250cm(长)×200cm(宽) ,其中外层悬挂距离地面30cm(利于蚊虫进入内外帐空隙); 内层:180cm(高)×150cm(长)×100cm(宽),其中内层悬挂高 度与地面齐平(防止蚊虫入内层帐叮咬人饵) 。
三 、媒介按蚊抗药性监测
由省级疾控机构负责,采用现场采集成蚊(或待吸血按蚊单管饲养产卵至子一代,并选择羽化后3-5日龄的成蚊)进行测试 ,用接触筒法测定成蚊对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详 见 《 蚊 类 对 杀 虫 剂 抗 药 性 的 生 物 学 测 定 方 法
(GB/T29566-2013)》,分别记录首只按蚊被击倒的时间和接触不同时间蚊虫击倒数量 ,并填写记录表(附件 2 附表 3)。
四、数据收集、分析和反馈
(一)数据收集与上报
各级疾控机构负责辖区内监测点媒介按蚊监测数据调查 、收集和整理,进行报告与管理。承担监测任务的单位须将原始纸质版监测记录至少保留5年 。
(二)数据分析与利用
各级疾控机构在监测结束时,应及时对本辖区内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及风险评估 ,指导媒介按蚊控制。
省级疾控机构负责汇总本省份各项监测数据并及时进行综合分析,撰写年度监测报告,并报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同时向市(地、州)、县(市 、区)疾控机构反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完成全国监测报告, 并报国家卫生健康委 ,同时向省级疾控机构反馈 。
五、附件和附表
附件 2 表 1 媒介蚊虫种群调查记录表
附件 2 表 2 媒介按蚊密度调查记录表
附件 2 表 3 媒介按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测定记录表
附件 2
调查点地址: 省 市 县(市、区) 乡(镇 、街道) 行政村(居委会) 自然村(居民组)
经纬度: 调查单位:
编号
捕蚊场所
捕蚊起止时间
各类蚊种(只数)
调查人
调查日期
中华
按蚊
嗜人
按蚊
大劣
按蚊
微小
按蚊
其它
按蚊
库
蚊
伊蚊
其它蚊
种
合
计
附件 2
调查点地址: 省 市 县(市、区) 乡(镇、街道) 行政村(居委会) 自然村(居民组)
经纬度: 调查单位:
调查点名称
调查日期
捕蚊场所
捕蚊起止时间
各种按蚊只数
按蚊密度
(只/人*
小时)
调查人
中 华
按蚊
嗜 人
按蚊
大 劣
按蚊
微 小
按蚊
其 它
按蚊
合计
附件 2
调查点: 省 市 县(市、区) 乡(镇) 行政村 自然村 试验日期: 年 月 日
蚊种: ;供试蚊虫: 数(只))); 杀虫剂: ;测试浓度: ;试验条件:温度 (℃);相对湿度 (%);接触不同时间后蚊虫击倒数:
时间
试验 1
试验 2
试验 3
试验 4
试验 5
对照
时间
数量
时间
数量
时间
数量
时间
数量
时间
数量
时间
数量
10′
15′
20′
30′
40′
50′
60′
恢复期(24小时后)杀死蚊虫数
试验 1
试验 2
试验 3
试验 4
试验 5
对照
供蚊数
死亡数
供蚊数
死亡数
供蚊数
死亡数
供蚊数
死亡数
供蚊数
死亡数
供蚊数
死亡数
( 一审: 二审: 隆回县 三审: 隆回县卫健局)
本文来自作者[访客]投稿,不代表深度思考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chatgptbotai.cn/cskp/202509-288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深度思考的签约作者“访客”!
希望本篇文章《序号:               》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深度思考]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