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本土疫情散发无症状感染者数量增多 ,配合流调再次成为市民生活的日常。
一组有关戴口罩的图在网络上流传甚广
判定次密接和高筛,
可能就差一个口罩的距离?
图片上说的是真的吗?
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专家提醒市民:严谨的流调团队,不会仅以市民是否佩戴口罩来划定密接和次密接 。但是 ,规范佩戴口罩的确是当下最为直接重要的防护手段。
上海1月就曾提醒过戴牢口罩真的很重要
流调细节表明:脱了口罩喝一口奶茶,
就可能从次密接变成密接
其实上海1月疫情时,愚园路228号奶茶店被判定为最小中风险地区,当时就有此类说法:没戴口罩进入奶茶店的人员 ,或者口罩中途被取下,都有可能会被判定为密接人员。
1月15日,微信朋友圈流传着这样一则消息:根据最新的排摸口径 ,疾控现在做流调时都看监控回放,和密接在同一空间接触,如果没戴口罩就是次密 ,集中隔离14天;如果戴口罩就是高筛,2+12管理 。基本上戴口罩可以下降一个管理级别。
1月16日,上海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所主任医师朱奕奕表示 ,密接 、次密接的判定中,口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朱奕奕表示:“戴不戴口罩在防控管理和密接、次密接人员的判定上,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当然现场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会被结合进来 ,每个案例都是综合判定的结果,并没有那么简单,劝导大家去公共场所一定要戴口罩,这是非常必要的 。 ”
朱奕奕说 ,当前疫情排查协查的范围,主要分三个层次:密接人员、次密接人员 、外围涉及到的风险群体(筛查人员)。其中,密接、次密接人员的判定一方面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另外还要通过监控视频查看印证,结合相关部门的信息,流调队员最终进行判定。
同时 ,上海发布也于1月16日在评论区回复:根据国家和本市的相关防控要求,密接人员应落实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监测,并开展相应频次的核酸检测;密接的密接应落实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并开展相应频次的核酸检测;筛查人员根据不同情况实施相应的管控措施和核酸检测 。
“密接、次密接和风险人员,现场流调人员是依据接触当时情形和感染风险进行专业的研判。”朱奕奕解释说,在愚园路228号奶茶店门店员工中发现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 ,没戴口罩进入奶茶店的人员,或者口罩中途被取下,都有可能会被判定为密接人员。
“有点单者走进奶茶店点饮料,在等待过程中顺手脱了口罩 ,还有顾客在店内接过店员新制备的热饮,迫不及待脱了口罩喝一口 。流调人员在查看监控时发现此类无防护 、近距离的接触情况,依据国家和上海市相关方案的判定标准 ,将对这类人员进行密切接触者的判定。而奶茶店工作人员在店内一天的工作时间中,也需要全程规范戴好口罩。”朱奕奕说,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奶茶店工作人员 ,任何一方没有规范佩戴口罩的行为,都会导致后续感染风险增加 。
温州苍南病例外出时严格佩戴口罩
极大降低了疫情传播的风险
温州自3月3日上午苍南县发现2例新冠肺炎病例以来,截至目前无新增确诊病例。
此轮疫情 ,苍南对密接、次密接和其他高风险人群连续开展三轮核酸筛查,灵溪镇也开展三轮大规模人群核酸筛查,结果均为阴性。
3月6日 ,苍南2名在温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隔离治疗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俩平时都有佩戴口罩的习惯 。
患者吴某某说,他习惯了在公共场合佩戴口罩,平时在公司上班都会戴口罩 ,如果工作时不戴口罩,公司保安也会督促提醒。2月23日、3月2日,他去苍南县中医院就诊均全程佩戴口罩。患者徐某某说 ,平时出门去人多的地方就会戴口罩,3月2日就诊过程也全程佩戴口罩。在单位就餐,她会单独吃饭 ,不聚集 。
温州市防控办副主任郑云蒸认为,本次疫情能快速有效处置的关键一方面是早发现 、响应快,省市联动指挥 ,抢占了制胜先机;另一个因素也很重要,在流调过程中发现无论是确诊病例还是当地群众,戴口罩、保持1米社交距离的个人防护措施落实情况比较好 ,有效地降低了疫情扩散的风险。
郑云蒸分析了苍南疫情最值得关注的一个细节,病例2在确诊前几天里,感觉不适,出现咳嗽 ,在外出时,病例2能做到严格佩戴口罩。“就是这个细节,极大降低了疫情传播的风险 。 ”
从确诊病例在不知病情的情况下能够第一时间佩戴好口罩 ,而且在流调中发现确诊病例去过的公共场所,大部分群众都有佩戴口罩,可见公众的科学防护素养意识有了明显提升 ,市民能够主动加强自我防护。
“这对于疫情防控大局来说,是很关键的一点。”郑云蒸解释说,有医学专家研究表示 ,在公众场合,一人佩戴口罩,一人没戴口罩 ,有5%的感染风险;如果两个人都佩戴口罩,感染风险下降为1.5%;但如果两个人都佩戴口罩且保持1米社交距离,感染的风险就会降为0 。
此外,此次2例确诊病例轨迹比较单一 ,没有进行聚集性的社交,这也大概率降低了疫情传播的风险。
如何规范戴口罩?
首先,佩戴口罩讲方法。戴口罩时 ,应记得洁双手、辨正反 、严密合,口罩不只罩住“口”,应盖住口鼻和下巴 ,根据鼻梁形状调整鼻夹和系带松紧度,确保密合性 。脱取长时间佩戴的口罩时,不应触碰可能被污染的口罩前部 ,而是小心摘下系带,此后及时、彻底地清洁双手。唯有规范佩戴和脱取,口罩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其次 ,口罩随时戴 。无论是亲友相聚,还是与陌生人碰面,在室内人员密集、空气流动性较差的情况下,我们都应佩戴口罩。而在人员来源复杂的公共场所更是如此 ,哪怕时间再短,我们在乘坐公共交通 、电梯,商场购物或收取快递时 ,都可能与病毒擦身而过。
第三,口罩第一位。虽然佩戴口罩会造成眼镜起雾、弄花妆容、说话清晰度不高等不便,但在疫情面前 ,抵挡病毒才是首位 。也请多多注意孩子和老人,时刻提醒他们克服小小的不适,以口罩营造大大的安全感。
第四 ,口罩也有有效期。一旦口罩出现脏污 、变形、损坏、异味等情况,我们都需要及时更换,不可使用清水或酒精进行清洁 ,连续佩戴时间不能超过8小时 。“安全墙”再强悍,也有失效的时候。
春季呼吸道疾病和新冠疫情多发的情况下,市民应牢记“三件套、五还要 ”。疫情之下养成外出佩戴口罩的习惯,不仅是在保护自己 ,也是在保护别人,可有效降低被感染的概率 。
提倡个人随身携带口罩,在出行 、上班、进店消费、前往公共密闭场所等不同场景下都应积极佩戴口罩。
来源:科普中国
本文来自作者[访客]投稿,不代表深度思考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chatgptbotai.cn/cskp/202509-293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深度思考的签约作者“访客”!
希望本篇文章《【防疫知识】次密接与高风险筛查,口罩或是关键因素》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深度思考]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 近日,上海本土疫情散发无症状感染者数量增多,配合流调再次成为市民生活的日常。 一组有关戴口罩的图在网络上流传甚广 判定次密接和高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