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3-07-06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热点追踪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
高层动向
高层动向
沈洪兵赴重庆开展专题调研
沈洪兵赴重庆开展专题调研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举行2023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举行2023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疾控动态
疾控动态
北京市疾控中心结核病实验室参加2023年结核病学术大会
北京市疾控中心结核病实验室参加2023年结核病学术大会
科研动向
科研动向
“特洛伊木马”细菌诱导癌细胞自毁
“特洛伊木马 ”细菌诱导癌细胞自毁
长寿哺乳动物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获进展
长寿哺乳动物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获进展
Nat Commun:科学家揭示癌症转移到大脑中的新机制
Nat Commun:科学家揭示癌症转移到大脑中的新机制
Nature子刊:年纪大了大脑退化?注射一针长寿因子,改善记忆功能
Nature子刊:年纪大了大脑退化?注射一针长寿因子,改善记忆功能
Nature:人类基因BTN3A3可以防止大多数禽流感病毒变种跳跃到人类中
Nature:人类基因BTN3A3可以防止大多数禽流感病毒变种跳跃到人类中
eBioMedicine:益生菌或能在早产儿肠道中创造出有序秩序
eBioMedicine:益生菌或能在早产儿肠道中创造出有序秩序
从而帮其抵御抗生素耐药性的发生
从而帮其抵御抗生素耐药性的发生
Nat Commun:重大进展!利用ClearTau平台在体外重建类似病理的Tau原纤维 ,
Nat Commun:重大进展!利用ClearTau平台在体外重建类似病理的Tau原纤维,
用于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
用于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
舆情信息
舆情信息
全国疾控电话流调专用号码启用
全国疾控电话流调专用号码启用
权威部门话开局|国家药监局:国家药品抽检总体合格率已从97.1%提升到99.4%
权威部门话开局|国家药监局:国家药品抽检总体合格率已从97.1%提升到99.4%
国家药监局:我国中成药整体合格率长期稳定在98%以上
国家药监局:我国中成药整体合格率长期稳定在98%以上
国家药监局:中国医疗器械产业近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10.54%已成全球第二大市场
国家药监局:中国医疗器械产业近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10.54%已成全球第二大市场
国家药监局:继续加强涉疫药品、医疗器械质量监管
国家药监局:继续加强涉疫药品 、医疗器械质量监管
广州开通家庭医生服务专线
广州开通家庭医生服务专线
四川提出紧急医学救援三年规划
四川提出紧急医学救援三年规划
暑假,让孩子们动起来
暑假 ,让孩子们动起来
非洲医学生——用中医疗法更好服务患者
非洲医学生——用中医疗法更好服务患者
南非发生硝酸气体泄漏事故致24人死亡
南非发生硝酸气体泄漏事故致24人死亡
日本奈良生驹市河水变成荧光绿 市政府:对人体无害但勿接触
日本奈良生驹市河水变成荧光绿 市政府:对人体无害但勿接触
日方不应为强排核污染水找“护身符”(钟声)
日方不应为强排核污染水找“护身符”(钟声)
提升国民健康状况 节约国家医疗投入 以色列:十大干预措施预防慢性病
提升国民健康状况 节约国家医疗投入 以色列:十大干预措施预防慢性病
" data-ke-src="https://www.sccdc.cn/Westsoft/p/Webs/Article/Data/Data.aspx?ID=31402&TypeID=55&Type=0&__serverkey=F1D711748B7E04DD20A337273165FC0A#_Toc139533004>" 倒挂控水法" data-ke-src="https://www.sccdc.cn/Westsoft/p/Webs/Article/Data/Data.aspx?ID=31402&TypeID=55&Type=0&__serverkey=F1D711748B7E04DD20A337273165FC0A#_Toc139533004>" "能救溺水者……这些网上流传的说法靠谱吗
河北省不断提高保障水平,满足老人多样需求 医疗+服务
河北省不断提高保障水平,满足老人多样需求 医疗+服务
养老更舒心(办实事 解民忧)
养老更舒心(办实事 解民忧)
基药扩容 助力眼底病治疗升级
基药扩容 助力眼底病治疗升级
药械创新 政策红利在释放
药械创新 政策红利在释放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热点追踪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
2023-07-0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6月)
一、全国新冠病毒感染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情况
2023年6月1日-6月30日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重症病例1968例 、死亡病例239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2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237例)。见图1 。
二、全国发热门诊(诊室)诊疗情况
全国31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热门诊(诊室)诊疗量从2023年6月1日的28.8万波动下降至6月30日的16.4万。见图2。
三、哨点医院监测情况
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人数比例从2023年第22周(5月29日-6月4日)的5.5%持续下降至第26周(6月26日-7月2日)的4.4% 。见图3-1。
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阳性率从第21周(5月22日-5月28日)的42.5%持续下降,第26周(6月26日-7月2日)下降至15.4%。见图3-2 。
四、本土病例病毒变异监测情况
2023年6月1日-6月30日,全国31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报送12431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 ,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涵盖141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XBB系列变异株 ,占比前三位的分别为XBB.1.9及其亚分支、XBB.1.16及其亚分支、XBB.1.22及其亚分支。
根据采样日期,XBB及其亚分支的占比逐渐增加,从2023年第22周(5月29日-6月4日)的94.7%,增长到第26周(6月26日-7月2日)的96.2%。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jkzt/crb/zl/szkb_11803/jszl_13141/202307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沈洪兵赴重庆开展专题调研
2023-07-0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按照国家疾控局和中国疾控中心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和大兴调查研究的部署要求 ,结合推动国家疾控体系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任务,6月27日至29日,国家疾控局副局长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带队赴重庆开展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 。
调研组实地考察重庆市疾控中心和公卫中心 ,九龙坡区疾控中心、卫生健康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人民医院和卫生服务中心,并召开由各级疾控主管部门、疾控机构 、健教机构、监督机构、综合医院 、传染病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听取在体制机制创新、医防融合发展、人才队伍和预科院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做法 、问题困难和建议。
沈洪兵指出 ,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疾控体系改革发展,加强顶层设计 ,出台务实举措,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疾控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沈洪兵充分肯定了重庆市在疾控机构等级创建、人才培养激励 、公共卫生重点专科(学科)建设、公立医院公共卫生履职评价、“智慧疾控 ”建设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强调要把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和疾控体系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通过大兴调查研究和深入检视整改 ,切实推动解决一批疾控事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要在制约疾控体系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上大胆改革创新,确保通过改革进一步加强疾控体系建设,提升疾控机构能力 ,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疾控局规财法规司 、中国疾控中心有关同志陪同调研。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307/t20230704_267577.html
返回目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举行2023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2023-07-0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7月4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隆重举行2023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中心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研究生院院长沈洪兵院士,中心党委副书记周宇辉 ,中心副主任严俊,中心纪委书记梅扬,中心副主任、中心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 、研究生院执行院长施小明出席典礼 。中心2023届毕业研究生、研究生院副院长、直属单位领导和总部处室负责人 、导师代表、校友代表、在读研究生代表等近300人参加典礼。典礼由施小明执行院长主持。
典礼上 ,中心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施小明宣读关于授予博士 、硕士学位的决定,周宇辉副书记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者和导师代表、优秀博士研究生颁奖,严俊副主任为优秀硕士研究生颁奖、梅扬纪委书记为优秀MPH研究生颁奖 。导师代表魏强研究员 ,校友代表李慧 、毕业生代表张习习、在读研究生代表宋泽萱分别发言。
沈洪兵院长在致辞中寄语全体毕业生“潜心笃志,砥身砺行”,愿同学们在未来的工作、学习与生活中,潜心笃志 ,从心出发,砥身砺行,不负韶华。
潜心笃志 ,潜疾控初心,笃为民之志 。“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作为这伟大历史洪流中不可替代的一分子 ,希望你们都能始终怀揣家国情怀和民生大爱,时刻坚守爱国奉献 、追求卓越的疾控初心。希望你们不务虚名、不计得失,以守护国家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为己任 ,以饱满的热情和不变的坚守投身国家公共卫生事业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的寄语。在不久的将来 ,无论你们是坚守阵地、履行疾控使命,还是潜心科研、攀登学术高峰,或是投身各行各业,践行报国理想 ,希望你们都能够不忘初心,不断学习,为国家 、为人民继续精进专业 ,锤炼本领,接好递到你们手上的时代接力棒,扛起属于你们的“天降大任”。
砥身砺行 ,砥实干之身,砺不怠笃行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同学们 ,你们作为新时代的强国青年,不仅要“心中有火,眼里有光 ” ,还要“肩上有责,脚下有路”。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真正的理想主义者 ,无一不是脚踏实地的 。面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站在我国疾控体系改革的关键历史节点,希望你们都能做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 ,以“健康中国2030”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宏伟目标为己任,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完成每一项任务,身体力行地践行新时代公卫人的职责与使命。
青春不散场,未来犹可期。希望身为新时代公卫人的你们背上满载祝福与期望、理想与责任的行囊扬帆远航 。从现在起 ,莫问前程几许,只顾风雨兼程。祝愿同学们乘风破浪,鹏程万里!大展宏图,大有可为!
最后 ,中心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沈洪兵院士为获得博士 、硕士学位的毕业生们拨穗正冠、颁授学位证书。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307/t20230705_267606.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北京市疾控中心结核病实验室参加2023年结核病学术大会
2023-07-05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6月30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主办的2023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在万众期待中的花城广州盛大开幕,开启了一年一度的结核病学术盛宴 ,也是疫情过后首次线下学术大会 。北京市疾控中心结核病实验室李传友教授等5人参加了此次盛会。北京市疾控中心结核病实验室参加2023年结核病学术大会。
大会第一天,首先由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主任委员唐神结教授以《努力开启中国结核病治疗研究新篇章》为主题拉开了大会的帷幕,中国科学院院士 、清华大学教授饶子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王福生院士、斯坦福大学Devasena Gnanashanmugam教授等结核界大咖分别就结核基础研究 、结核病防控的进展与挑战、结核病与其他慢性病的关系、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诊疗等进行了报告与解读 。一天的学习过后 ,同志们了解了结核病防控诊疗发展新方向,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大会第二天的讲座分成多个分会场进行,包括预防控制专场 、诊疗专场、基础专场、检验专场、营养与转化专场 、NTM专场、骨科专场等等。与会者可以在各个会场间穿梭 ,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聆听自己最感兴趣的题目,和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进行交流探讨 。结核病实验室李传友教授在营养转化专场和检验专场分别做了题为《基于CRISPR-Cas13a技术诊断结核病的临床研究》和《TRIM家族蛋白在结核病及耐药结核病诊断中的研究》的报告 ,反响强烈。
结核病作为重大的传染性疾病,其防治工作需要基础、临床 、检验、防控以及企业中各领域专家的通力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依靠全社会积极行动、共克难关。2天的学术讲座和交流让大家受益匪浅,开阔眼界的同时,也拓宽了思路。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们必将紧贴防控需求,开拓创新,为结核病的防控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
摘引网址:https://www.bjcdc.org/cdcmodule/jkdt/bsxw/2023/104193.shtml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特洛伊木马 ”细菌诱导癌细胞自毁
2023-07-06 科技日报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科学家首次将细菌产生的毒素编码为信使核糖核酸(mRNA)分子 ,并将含有这些分子的纳米颗粒直接递送给癌细胞,使癌细胞产生毒素,最终自杀 ,自杀率约为50%。相关研究刊发于最新一期《治疗诊断学》杂志。
研究负责人丹·佩尔解释说,许多细菌会分泌毒素,其中最著名的是肉毒杆菌 ,其会产生肉毒毒素 。经典的癌症疗法是化疗,通过血液输送小分子,有效杀死癌细胞。但化疗没有选择性,也会杀死健康细胞。他们的想法是将编码细菌毒素的mRNA分子直接作用于癌细胞 ,诱导其产生毒性蛋白,随后杀死这些癌细胞 。这就像在癌细胞内放置“特洛伊木马”一样。
为实现上述想法,研究团队先将假单胞菌家族细菌产生的有毒蛋白质的遗传信息编码为mRNA分子 ,类似于将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遗传信息编码为mRNA基因分子制造疫苗的过程。
随后,他们将mRNA分子包装在脂质纳米粒子中,并涂上抗体 ,以确保产生毒素的指令能到达标靶癌细胞,接着这些颗粒被注射到黑色素瘤皮肤癌动物模型的肿瘤内 。结果表明,单次注射后 ,44%—60%的癌细胞消失。
佩尔指出,在这一研究中,癌细胞产生的有毒蛋白质最终杀死了它自己。他们在实验中使用的是假单胞菌 ,针对黑色素瘤癌,但许多厌氧菌,尤其是生活在地下的厌氧菌,都会分泌毒素 ,其中大多数毒素或许可与这种新方法一起使用 。只要在肿瘤部位进行简单的注射,就可使癌细胞“自杀”,而不会损害健康细胞。此外 ,癌细胞不会像化疗中经常发生的那样产生耐药性,因为他们可以使用不同的天然毒素。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706/c14739-40028997.html
返回目录>>
长寿哺乳动物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获进展
2023-07-05 网络
在适应性辐射过程中,哺乳动物的寿命演化出较高的多样性 ,包括从最长寿命只有3年的鼩鼱到寿命长达200余年的弓头鲸。其中,一些特殊的哺乳动物类群如裸鼹鼠 、弓头鲸、大象和蝙蝠等,展现出长寿命、抗肿瘤的特点 ,成为研究动物抗衰老机制的模型 。在这些长寿动物中,裸鼹鼠 、大象和蝙蝠等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抗肿瘤能力,而这些物种间是否存在一定的抗肿瘤表型趋同尚不清楚。
近期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周旭明团队对多个长寿哺乳动物如大象、蝙蝠、裸鼹鼠等,开展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探究长寿哺乳动物抗肿瘤的机制。研究发现,部分与癌症发生相关基因在亚洲象和非洲象中受到正选择作用 。在亚洲象 、非洲象、裸鼹鼠和马铁菊头蝠等长寿命哺乳动物基因组中 ,正选择基因显著地富集于癌症、DNA 损伤修复等相关的通路。
该研究通过肿瘤细胞迁移实验发现,亚洲象和非洲象CDR2L基因的正选择位点可以增强相关基因抑制肿瘤细胞迁移的效应。此外,研究对亚洲象、非洲象 、马铁菊头蝠和裸鼹鼠四种长寿哺乳动物作为前景枝中检测到的ALDH6A1基因的特有氨基酸替代进行功能验证发现 ,长寿哺乳动物ALDH6A1基因的受选择位点对肿瘤细胞迁移具有抑制作用,且不同长寿哺乳动物ALDH6A1的氨基酸替代对肿瘤细胞迁移抑制水平存在效能上的差异 。
相关研究成果以Chromosome-level Asian elephant genome assembly and comparative genomics of long-lived mammals reveal the common substitutions for cancer resistance为题,发表在《细胞衰老》(Aging Cell)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0d57e801576a.html
返回目录>>
Nat Commun:科学家揭示癌症转移到大脑中的新机制
2023-07-05 生物谷原创
来自Wistar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 ,一类名为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的脑细胞在通过招募特定的免疫细胞亚群从而在促进癌症大脑转移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
当始于机体的癌症开始转移到大脑时,几乎总是致命的,部分原因或许是可选择的疗法较少;近日 ,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题为“Type I interferon response in astrocytes promotes brain metastasis by enhancing monocytic myeloid cell recruitment”的研究报告中,来自Wistar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一类名为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的脑细胞在通过招募特定的免疫细胞亚群从而在促进癌症大脑转移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这一研究发现或是科学家们朝着识别抵御转移到大脑中的癌症的新型疗法的潜在靶点迈出的第一步 ,而且这也将填补科学家们的一个重大的未满足需求,由于针对大脑转移的疗法方法已经非常滞后,即使在其它癌症疗法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这或许就会使得这些癌症的治疗变得更容易一些。这对于癌症患者及其家庭而言或许是毁灭性的 ,因为患者经历了很多的治疗才从乳腺癌中存活了下来,然而随后癌细胞会扩散到患者的大脑中,这对于患者而言或许是致命性的 。
众所周知 ,多种癌症类型都会转移到大脑中,包括乳腺癌、肺癌和黑色素瘤等,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常规的疗法在抵达大脑后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大脑是一个与机体其它部位非常不同的器官,其具有独特的脑细胞(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能为转移的癌细胞提供不同的支持。这项研究中 ,研究人员想通过研究更好地理解当癌细胞进入到大脑后,诱发癌症转移的癌症-大脑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他们重点关注了星形胶质细胞 ,其是一种能帮助在神经元之间形成连接的星星样细胞。
利用癌症脑转移小鼠模型进行研究后,研究人员发现,当星形胶质细胞暴露于癌细胞后,其就会开始激活I型干扰素通路 ,I型干扰素是一种与炎症调节相关的细胞因子,其被证明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效应,然而 ,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I型IFN信号在慢性炎症和癌症中的作用存在一定的争议。这或许是一项令人兴奋的发现,研究者表示 ,这也是他们首次揭示I型干扰素反应参与到了促进癌症大脑转移过程中 。
科学家揭示癌症转移到大脑中的新机制。
研究者发现,干扰素反应会在低水平上被激活,但其持续时间较长 ,这或许就能解释为何一个通常与帮助免疫系统有关的过程实际上会通过支持肿瘤的生长而对机体造成伤害,此前研究发现,低水平的慢性干扰素反应或会引起负面的健康结局。当研究人员仔细分析时 ,他们发现,干扰素信号或能激活名为CCL2的趋化因子的产生,这反过来还能吸引称之为单核髓样细胞(monocytic myeloid cells)有害免疫细胞,这些细胞会促进肿瘤的生长 。随后研究人员对经过遗传修饰的小鼠进行研究来废除其星形胶质细胞中I性干扰素的激活 ,结果发现,缺失该通路的小鼠发生脑转移的过程较少。
研究者Chen说道,这或许就表明 ,星形胶质细胞的I型干扰素反应实际上会促进癌症转移的发生,研究人员在黑色素瘤和乳腺癌细胞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研究结果,结果表明 ,这一过程(和潜在的治疗性靶点)或许会在不同的癌症类型中发生;因此研究者希望这一研究发现能鼓励更多研究人员研究导致癌症在大脑中发生转移的相互作用。目前他们迫切需要让更多研究者关注到这一问题,而且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基础研究者和临床医生参与进来,当然也需要更多的资源进行研究 。
下一步研究人员正在申请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资助 ,旨在进行后续研究来更好地理解星形胶质细胞和干扰素反应如何促进癌症大脑转移背后的机制和时间,从而就能识别出治疗并阻断这一过程的最佳治疗窗口。综上,本文研究中 ,研究人员阐明了I型IFN在大脑中的促癌转移效应,尽管IFN反应被认为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效应;此外,本文研究也有望扩展科学家们对激活癌症的星形胶质细胞和免疫细胞在大脑转移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的理解。(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Ma, W., Oliveira-Nunes, M.C., Xu, K. et al. Type I interferon response in astrocytes promotes brain metastasis by enhancing monocytic myeloid cell recruitment. Nat Commun 14, 2632 (2023). doi:10.1038/s41467-023-38252-8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8513e79854d5.html
返回目录>>
Nature子刊:年纪大了大脑退化?注射一针长寿因子,改善记忆功能
2023-07-05 生物世界
认知是大脑功能的重要表现形式 ,然而,大脑的认知功能受到衰老和年龄相关疾病(例如阿尔茨海默病)的严重影响 。随着全球范围内的人口老龄化,认知障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生物医学挑战 ,需要进行有效的药物干预。
Klotho是一种著名的长寿因子,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之前的研究显示,通过转基因过表达Klotho或外周给药 ,能够延长小鼠的寿命,还能增强小鼠的突触功能和认知功能,以及神经对衰老 、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相关毒性的恢复能力 。
此外 ,那些体内Klotho水平高的人表现出更好的认知能力、更弱的神经病理指标,以及更低的衰老和阿尔茨海默病风险。这提示我们,Klotho与人类大脑健康存在相关性。
2023年7月3日 ,耶鲁大学医学院、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Aging 上发表了题为:Longevity factor klotho enhances cognition in aged nonhuman primates 的研究论文。
这项研究表明,单次注射长寿蛋白Klotho可以改善老年猴子的认知功能,这一研究结果或能推动Klotho作为一种脑功能恢复疗法的临床转化 。
在小鼠上的研究为许多疗法开发提供了重要见解,但在人类认知疗法的开发中 ,小鼠模型显然是不合适的,需要对具有更复杂的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动物模型进行进一步研究,例如对衰老的非人灵长类动物(NHP)进行研究 ,可能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探索了低剂量皮下注射Klotho治疗是否能够增强衰老的恒河猴的认知功能。相比小鼠,非人灵长类动物恒河猴与人类有93%的系统发育相似性(小鼠仅为70%) ,并且具有复杂的高阶认知功能 。
和人类一样,恒河猴也会经历由年龄引起的认知功能下降,伴随着突触变化 ,但没有明显的神经元损失,这损害了大脑区域,包括海马区和前额皮层(PFC)。随着年龄的增长 ,PFC在工作记忆等执行功能中起作用,并且在恒河猴中显示出年龄诱导的神经元放电障碍 、受调节的蛋白激酶C(PKC)活性、神经递质平衡和结构的衰退。
该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测试一剂Klotho治疗是否能将恒河猴血清中Klotho水平提高到在人类一生中的范围内,并在治疗效果上与小鼠实验相当,以及增强认知功能 。次要目标是在恒河猴中探索更高剂量的Klotho治疗 ,以测试Klotho介导的认知益处是否是剂量依赖性的。
Klotho蛋白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跨膜蛋白形式,一种是循环激素形式 ,跨膜蛋白形式可通过水解作用产生循环激素形式,该研究中使用的是循环激素形式,即α-klotho蛋白。该研究首先生成了恒河猴的Klotho蛋白(与人类Klotho蛋白96%同源) ,并通过小鼠实验验证了其功能活性,在10ug/kg体重的剂量下,恒河猴的Klotho蛋白能够增强小鼠的突触重塑和工作记忆 。
为了探索Klotho对于非人灵长类认知功能的类似影响 ,研究团队向18只老年恒河猴(平均年龄21.78岁)单次注射了单低剂量Klotho(10ug/kg体重)。结果显示,单剂Klotho能改善老年恒河猴的认知功能,评判标准为工作记忆与空间记忆的评估测试 ,且这种改善能持续至少两周。
给老年恒河猴注射更高剂量的Klotho没有显示出认知改善作用,但小鼠在更高剂量的Klotho下继续表现出认知功能增强,这种小鼠与恒河猴的差异,可能与恒河猴的大脑结构和网络复杂性增加有关 。
Klotho水平会随着人类衰老而下降 ,而这项研究显示,以10ug/kg体重的较低剂量注射Klotho(与出生时的水平相似)可以增强老年非人灵长类动物的认知功能,这表明外周治疗或补充Klotho可能对衰老的人类有治疗作用 ,有助于将来开发对抗老年人认知衰退的干预手段。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919e800567f.html
返回目录>>
Nature:人类基因BTN3A3可以防止大多数禽流感病毒变种跳跃到人类中
2023-07-06 生物谷原创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爱丁堡大学和意大利养殖动物卫生与健康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称为BTN3A3的人类基因可以防止大多数禽流感病毒变种跳跃到人类身上。他们发现了与BTN3A3基因有关的病毒杀伤特性。相关研究结果于2023年6月28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BTN3A3 evasion promotes the zoonotic potential of influenza A viruses ” 。
这项新的研究涉及六年来在体外培养的人类细胞中筛选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这些作者发现大多数禽类病毒跳跃到人类细胞的尝试都被BTN3A3基因的激活所阻止。一旦被激活 ,体内免疫反应就会确保禽类病毒无法获得立足点,从而阻止感染 。他们还发现该基因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并且在我们的基因库中已经存在了大约4000万年。仔细观察发现 ,当禽类病毒被识别时,该基因在肺部 、鼻子和喉咙中被激活,这些部位最有可能成为传播这些病毒的区域。
NP信号与核BTN3A3的相关性 。图片来自Nature, 2023, doi:10.1038/s41586-023-06261-8。
这些作者还指出 ,在整个历史上,从鸟类或猪身上跳跃到人类中并且掀起了流行病或大流行的病毒都表现出对BTN3A3基因激活的抵抗力。他们还指出,禽流感病毒变种在不断进化,这意味着目前被阻止跳跃到人类身上的一些禽流感病毒变种可能经过进化后可抵抗BTN3A3基因的激活 ,从而在未来允许这种跳跃 。他们指出一种名为H7N9的禽流感病毒就是这种情况,它在2011年至2013年期间产生了抵抗性。到目前为止,这种毒株已经感染了1570人 ,并杀死了616人。
这些作者表示,他们的发现可能简化未来评估禽流感病毒新毒株风险的工作---在首次发现后,可以测试它是否对BTN3A3基因提供的保护具有抵抗性 。(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1. Rute Maria Pinto et al. BTN3A3 evasion promotes the zoonotic potential of influenza A viruses. Nature, 2023, doi:10.1038/s41586-023-06261-8.
2. Laura Graf et al. A human protein that holds bird flu viruses at bay. Nature, 2023, doi:10.1038/d41586-023-01942-w.
3. Gene found that prevents most bird flu variants from jumping to humans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3-06-gene-bird-flu-variants-humans.html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140e79707fe.html
返回目录>>
eBioMedicine:益生菌或能在早产儿肠道中创造出有序秩序
从而帮其抵御抗生素耐药性的发生
2023-07-06 生物谷原创
来自挪威北极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 ,益生菌或能帮助早产儿实现肠道中更好的细菌平衡并能清除其肠道中的有害细菌,因为发育不完善的肠道微生物组会逐渐发育成熟。
全世界每年有大约1500万早产儿出生,其往往面临着感染和炎症的风险 ,由于其比预产期提前数周甚至数月出生,早产生机体的免疫系统并没有足月龄的新生儿成熟,包括其肠道的屏障功能受损和大肠中出现不同的微生物群落。给早产儿服用抗生素会扰乱其机体肠道微生物组的成熟过程 ,并使其对抗生素耐药性有害细菌突变体变得更加易感。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eBioMedicine上题为“Development of early life gut resistome and mobilome across gestational ages and microbiota-modifying treatment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挪威北极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益生菌或能帮助早产儿实现肠道中更好的细菌平衡并能清除其肠道中的有害细菌 ,因为发育不完善的肠道微生物组会逐渐发育成熟 。
益生菌或能在早产儿肠道中创造出有序秩序 从而帮其抵御抗生素耐药性的发生。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来自一项临床试验的数据进行分析,该临床试验中 ,研究人员在挪威6个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病房的72名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年收集了其四次粪便样本并进行相应的分析,随后研究人员根据新生儿是否服用抗生素、抗生素和益生菌的组合、以及不服用任何一种,将样本分为了几组 ,同时他们对样本中的维生素DNA进行了测序来追踪婴儿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发育情况。这项研究也支持最近发表的其它研究,这些研究表明,益生菌能将早产儿机体的正常微生物群落和成熟度提高到与足月龄新生儿相当的水平 。
此外 ,另一项研究发现或许会让全球抗击抗生素耐药性(AMR,antimicrobial resistance)的医务人员感到非常有趣,即尽管经常摄入抗生素 ,服用益生菌也能让极早产儿携带抗生素耐药性病原体的风险降低。研究者发现,相比没有摄入益生菌补充剂的婴儿而言,摄入益生菌补充剂的早产新生儿机体中的细菌携带抗生素耐药性基因要少得多。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 ,长期住院治疗 、抗生素和益生菌的干预或许有助于促进与感染风险相关的耐药基因组(resistome)、活动基因组(mobilome)和肠道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动态改变 。(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Ahmed Bargheet,Claus Klingenberg,Eirin Esaiassen, et al. Development of early life gut resistome and mobilome across gestational ages and microbiota-modifying treatments, eBioMedicine (2023). DOI: 10.1016/j.ebiom.2023.104613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1d3e79851d2.html
返回目录>>
Nat Commun:重大进展!利用ClearTau平台在体外重建类似病理的Tau原纤维 ,
用于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
2023-07-06 生物谷原创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了ClearTau,这是一种创新的方法和平台 ,用于重建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现的蛋白Tau的聚集物。这一突破可能会加快Tau相关疾病的诊断和靶向治疗的开发。相关研究结果于2023年7月4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Fully co-factor-free ClearTau platform produces seeding-competent Tau fibrils for reconstructing pathological Tau aggregates” 。
Tau是一种在人脑中发现的蛋白,在维持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Tau蛋白采用异常的形状时 ,它可以形成团块和缠结,被称为Tau原纤维(tau fibril),破坏了神经细胞之间的沟通。长期以来 ,Tau原纤维化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产生有关,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Tau蛋白病(tauopathy) 。
了解Tau原纤维如何形成并扩散到大脑的不同部位,对于开发治疗方法以阻止或延缓这些疾病的进展至关重要。然而,由于诱导Tau的错误折叠和聚集需要添加肝素等辅助因子 ,研究受到了阻碍。
与此同时,由此所产生的Tau原纤维与在患者脑组织中观察到的Tau原纤维相比,在结构和形态上有很大差异。这使得开发跟踪Tau聚集物在大脑中的形成和扩散或中和它们的致病特性的药物和成像工具变得困难 。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 ,这些作者开发出了ClearTau,一种创新的、快速的、廉价的和有效的方法来产生Tau原纤维,而且不需要辅助因子。ClearTau使我们有可能重建在Tau蛋白病患者大脑中发现的Tau聚集物的复杂性 ,并开发疾病特异性的治疗性药物和成像工具。
ClearTau是由EPFL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Galina Limorenko和她的导师HIlal Lashuel教授共同发明的 。ClearTau使用事先粘附(“固定 ”)在用于制造Tau原纤维的试管表面的肝素,并且比以前的方法更快地制造大量纯净的Tau原纤维。
Limorenko说,“纯净的Tau的想法受到了医疗设备中经常采用的技术的启发 ,如血液灌流或透析设备,其中肝素分子固定化在内管上被用来防止血液凝结,同时防止它渗入血液中。我想 ,为什么不把这个应用于Tau呢?”
Limorenko和Lashuel认为他们可以使用固定化的肝素或其他已知可诱导Tau聚集的辅助因子来促使这种蛋白改变它的形状并聚集 。Limorenko说,“因为这些辅助因子附着在试管的表面,它们不会进入生长中的Tau原纤维内部,改变它们的结构或改变它们与其他分子的正常相互作用。我们试过了 ,它起作用了。”
ClearTau平台在体外重建类似病理的Tau原纤维,用于研究Tau聚集过程和开发Tau原纤维靶向治疗和显像剂 。图片来自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3, doi:10.1038/s41467-023-39314-7。
这些作者在测试他们的新方法时发现,ClearTau可以有效地产生Tau的所有六种异构体以及它的截断版本和突变版本 ,即使在有肝素以外的其他辅助分子(比如RNA和ATP)的情形下,也是如此。
ClearTau克服了以往方法的局限性,这些以往方法要么需要大量时间 ,要么使用未表征的辅助因子成分 。
利用ClearTau制造的Tau原纤维在单一Tau异构体中的形态是一致的,并显示出使它们与自然界的对应物相似的关键特性,如对淀粉样蛋白报告染料呈阳性 ,具有结合RNA的高度倾向,以及播种能力--- Tau原纤维诱导神经元中其他Tau蛋白的聚集的能力,这是一种引起Tau蛋白病的“多米诺效应 ”。
Lashuel说 ,“我们相信这项新的研究代表了阿尔茨海默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进展。大脑中的Tau原纤维和聚集物发生不同类型的化学修饰,并与其他非蛋白性分子相互作用,而这些分子的身份仍然未知。因此,迫切需要能够重建与疾病相关的Tau病理聚集物的生化和结构复杂性的方法 。”
Lashuel补充说 ,“通过将ClearTau方法与我们实验室多年来开创的其他技术相结合,并且能够用类似于疾病中发现的化学修饰来装饰Tau分子,我们如今有一个强大的平台 ,使我们第一次能够筛选和识别产生化学和结构上类似于病理性脑源性形式的Tau聚集物的条件。这可以帮助我们开发与疾病相关的模型,设计和验证新的疗法,为早期诊断确定新的成像剂 ,监测疾病的进展,并评估新疗法的疗效。”(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1. Galina Limorenko et al. Fully co-factor-free ClearTau platform produces seeding-competent Tau fibrils for reconstructing pathological Tau aggregat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3, doi:10.1038/s41467-023-39314-7.
2. ClearTau: A new tool for studying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3-07-cleartau-tool-neurodegenerative-diseases.html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85cde80324ce.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全国疾控电话流调专用号码启用
2023-07-06 健康报
本报讯 记者 张磊 7月5日从国家疾控局获悉,“95120 ”全国电话流调系统已于2023年6月26日在全国各级疾控机构正式启用 ,系统具有统一外呼号码 、AI智能外呼、来电提醒和挂机短信、多终端应用等功能,可实现全时段 、多场景开展电话流调,有效降低被流调人员拒接率和漏接率 ,减轻基层流调人员工作压力和强度,提升工作效率 。
据介绍,流行病学调查是指用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做好流调工作对于传染病病例的早发现、早报告至关重要。流调工作主要采用面对面现场流调的方式进行 ,同时电话流调是快速获取调查对象相关信息的重要手段。为提高全国电话流调工作的权威性、规范性,确保准确 、及时收集流调信息,为疫情风险研判和应对处置提供支撑 ,国家疾控局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95120”短号码作为全国疾控电话流调专用号码,开发了电话流调系统,为各级疾控机构提供统一号码、身份可信、分级管理 、安全可控、高效便捷的电话流调辅助工具 。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706/489846.html
返回目录>>
权威部门话开局|国家药监局:国家药品抽检总体合格率已从97.1%提升到99.4%
2023-07-05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7月5日电 (记者孙红丽)国新办5日就“强化药品监管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举行发布会。国家药监局局长焦红在会上表示 ,这些年来,通过加强监管,国家药品抽检总体合格率已经从97.1%提升到了99.4%。
焦红介绍 ,国家药监局自成立以来,持续深化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持续强化药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监管 ,有效维护了药品安全形势的总体稳定,推动我国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跨越,有力保护和促进了公众健康 。
一是坚持严防风险,有效维护药品安全总体形势稳定。修订了《药品管理法》 ,制定了《疫苗管理法》,建立和完善了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疫苗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2022年 ,我国疫苗国家监管体系通过了世卫组织的第三次评估工作,中国疫苗产品积极助力世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深入开展了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严惩重处违法违规行为 ,加强国家集采中选品种等相关重点产品监管,不断强化全生命周期质量监管。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服务支持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有序推进 ,审评审批流程持续优化,一大批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近年来,累计批准了创新药品130个 、创新医疗器械217个 ,仅今年上半年就有24个创新药、28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有力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出台《关于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审评技术标准体系 ,批准中药新药31个,助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扎实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目前已累计有615个品种通过了一致性评价工作 ,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用药需求。
三是坚持夯实基础,全面加强药品监管能力建设 。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药品监管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进药品监管科学化、法治化 、国际化、现代化。全面完成了《药品管理法》《疫苗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制修订工作 ,发布规章13部,颁布实施2020版《中国药典》,药品监管制度和标准体系的“四梁八柱 ”基本建立。设立了长三角、大湾区4个药品 、医疗器械审评检查分中心 ,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化专业化药品检查员队伍的意见》,省级药品检查员队伍已经达到2万多人,进一步夯实了药品监管基础。全面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 ,中国药监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705/c14739-40028422.html
返回目录>>
国家药监局:我国中成药整体合格率长期稳定在98%以上
2023-07-05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7月5日电 (记者孙红丽)国新办5日就“强化药品监管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举行发布会 。会上,国家药监局副局长赵军宁介绍,2018年至今,我国已经批准31个中药新药上市 ,不断满足公众用药需求。另外,中药饮片抽检质量整体合格率由2018年的88%上升到目前的97%左右,中成药整体合格率长期稳定在98%以上。
赵军宁表示 ,近年来,国家药监局持续深化中药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中药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 ,我国中药监管事业和中药产业发展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
一是中药新药上市不断加速。今年2月份出台了《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调整中药注册分类,创新构建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三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在这些政策“加持”下 ,我国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和上市申请数量、批准数量同步增加。
二是中药标准体系日益健全 。国家药监局积极构建以国家药品标准为主体 、省级标准为补充的中药标准体系。颁布实施2020版《中国药典》,收载中药标准2711个,其中新增117种 ,修订452种。还首次颁布了国家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目前收载61个品种规格 。在稳妥结束中药配方颗粒试点的同时,加快制定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目前制定发布国家标准248个 ,完成省级标准备案近7000个,涉及品种约700个。
三是中药质量安全底线越发牢固。坚持问题导向,全面加强中药全产业链监管 ,持续开展中药饮片专项整治和生产专项检查,加强生产经营监管,强化抽检和不良反应监测 ,督促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开展上市后评价,修订完善说明书安全信息项等内容,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
赵军宁说 ,下一步,将继续深入推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一是强化中药监管制度研究。构建符合中药特点的、更加有利于中药创新发展的审评审批制度体系 。通过对中药创新药采取研审联动、靠前服务等方式,由以前的后端加速转变为全程加速 ,进一步激发中药创新发展新活力。
二是构建中药标准管理体系。在中药标准体系日趋完善的基础上,今年还研究制定《中药标准管理部门规定》,着力构建中药标准管理体系 。针对中药特点,加强对中药标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三是全面落实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方案。继续坚持严格监管不放松 ,严厉打击中药领域违法违规行为,以公正监管,规范净化市场竞争秩序 ,形成良好发展态势,坚守中药安全底线。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705/c14739-40028446.html
返回目录>>
国家药监局:中国医疗器械产业近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10.54%已成全球第二大市场
2023-07-05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7月5日电 (记者孙红丽)国新办5日就“强化药品监管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举行发布会 。会上,国家药监局副局长徐景和介绍 ,近年来,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发展,近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54% ,已成为全球医疗器械第二大市场,产业集聚度 、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徐景和表示,为推动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近年来,国家药监局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推进部门协同 。国家药监局与多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国家药品安全及促进高质量发展规划》 ,明确促进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原则、目标和任务。与工信部、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形成政策合力。牵头建立了人工智能医疗器械 、医用生物材料两个技术创新合作平台,加快相关科技成果在医疗器械领域的转化应用 ,配合开展相关产品揭榜挂帅等工作,聚焦科技发展前沿,提前布局 。
二是加强监管科学研究 ,不断创新审查举措。启动实施中国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围绕技术和监管前沿持续研发医疗器械监管新工具、新标准、新方法。建立技术审评向产品研发阶段前移的工作机制,重点围绕如ECMO、粒子治疗系统 、心室辅助系统等高端医疗器械 ,提前介入指导,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点带面 ,助推我国高端医疗器械突破 。
三是鼓励创新医疗器械上市,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国家药监局以创新医疗器械为主攻点,先后印发《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医疗器械优先审批程序》 ,让创新产品和临床急需产品“单独排队,一路快跑 ”。目前已批准国产的“脑起搏器”、碳离子治疗系统、质子治疗系统 、磁共振成像系统、全景动态PET/CT、第三代人工心脏 、人工血管等217个创新高端医疗器械产品上市,实现了高端医疗器械国产突破 ,解决了部分产品严重依赖进口的情况,其中多数产品已服务于临床诊疗中,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 ,提升了我国医学诊疗水平 。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705/c14739-40028441.html
返回目录>>
国家药监局:继续加强涉疫药品、医疗器械质量监管
2023-07-05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7月5日电 (记者孙红丽)国新办5日就“强化药品监管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举行发布会。
会上,有记者问,当前 ,我国新冠疫情防控已经进入“乙类乙管 ”常态化防控阶段,国家药监局在服务保障新阶段疫情防控工作、加强防疫药械质量监管方面有何部署?
对此,国家药监局副局长黄果介绍 ,目前,正在根据防控形势的变化和“乙类乙管”的要求,继续做好相关工作。
一方面,继续做好治疗药物 、疫苗研发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总结前期应急审评审批工作经验 ,继续集中优势力量,实行研审联动,支持创新研发 ,努力继续丰富“抗疫工具箱” 。此前,国家药监局已经先后通过特别审批程序批准15个新冠病毒治疗药物上市或者增加适应症,其中包括6个化学药品(包括4个国产、2个进口药品)、2个生物制品 ,还有中药“三药四方 ”,附条件批准了5个新冠病毒疫苗上市,其中3个列入世界卫生组织的紧急使用清单。此外 ,还应急批准了国家的ECMO以及151个新冠病毒检测试剂上市。后续,在继续鼓励创新研发的基础上,还要督促相关企业按照要求开展上市后研究 。
另一方面 ,继续加强涉疫药品 、医疗器械的质量监管。对于国产新冠病毒治疗药品,已经明确了“一企一策、一品一档”管理要求,对附条件上市和紧急使用的新冠病毒疫苗的在产企业持续开展全覆盖监督检查,继续做好全覆盖派员驻厂检查和批签发检验工作 ,此外还要继续加强其他涉疫产品包括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抽检和不良反应监测等,确保涉疫产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这是各级药品监管部门必须持续抓好的主责主业。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705/c14739-40028449.html
返回目录>>
广州开通家庭医生服务专线
2023-07-05 新华健康
7月4日 ,记者从广州市卫健委官网获悉,为贯彻落实国家 、省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有关精神,进一步完善广州市家庭医生制度服务体系 ,提升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率和获得感,广州市依托“广州市12320卫生热线”,开通“广州市家庭医生服务专线 ” ,服务号码为12320 。
据悉,“家庭医生专线”主要包括六大功能,是广州市居民获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信息 ,了解家庭医生服务内容,提出签约申请、健康咨询、服务评价等重要渠道之一。
广州市卫健委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强家庭医生专线建设,加强AI智能话务研发 ,不断提高实时解决居民诉求的能力。
摘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30705/b2702e3b49144dcf91740f
返回目录>>
四川提出紧急医学救援三年规划
2023-07-06 健康报
本报讯(特约记者 喻文苏)近日,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印发《四川省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规划(2023—2025年)》,提出完善医疗应急救治体系 ,完善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网络,加强8支省级医疗应急队伍的队伍管理 、运维保障和培训演练等要求,打造法治化、标准化、规范化 、信息化的应急救援队伍 。
《规划》指出 ,四川省紧急医学救援综合实力尚不能很好满足新时代突发事件应对的需要,主要表现在:现场紧急医学救援指挥、协调机制有待完善;平急结合的医学救援网络资源整合不充分;区域布局的专业化紧急医学救援网络没有形成,省、市 、县三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专业化、模块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培训有待加强 ,基层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薄弱;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需要加快推进。
《规划》要求,健全医疗急救体系,全省21个市(州)和有条件的县(市 、区)独立设置急救中心(站)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设置急诊科,按医院床位的2%~3%设置急诊科观察床;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加快建设四川省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和成都、泸州、南充、达州 、雅安、凉山“1﹢6”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每个市(州)建立1所传染病医院或相对独立的综合医院传染病区;健全现场救援指挥协调机制 ,加快建设四川省卫生应急与急救数据中心,有效统筹现场紧急医学救援各项工作。
《规划》要求,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设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 ,支持四川省骨科医院加快建设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支持四川省人民医院创建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医院)等省级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省重大疫情中医药救治基地 。
《规划》要求,以市(州) 、县(市、区)医疗机构为依托 ,开展背囊化基层医疗应急小分队建设,医疗应急小分队覆盖全省所有县级行政区,人数不少于20人;与香港赛马会开展为期3年的卫生应急管理、紧急医学救援 、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培训 ,培养高水平师资骨干团队,编制高质量培训教材,打造实战型卫生应急人才。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706/489842.html
返回目录>>
暑假 ,让孩子们动起来
2023-07-06 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阳光下奔跑,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体育锻炼为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增添乐趣,助力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暑假 ,让孩子们动起来
近日,营地游逐渐流行,踢球、射箭、玩飞盘……孩子们用运动的方式放松身心。暑假来临 ,运动场上孩子们的身影也多了起来 。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健康第一 ”的教育理念渐成共识,为加强学生体育锻炼 、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营造了良好氛围。《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明确提出 ,“全面实施寒暑假学生体育家庭作业制度”。暑假中,越来越多的孩子有了量身定制的体育作业,练什么、怎么练 ,学校均有具体指导 。与此同时,家长的教育理念也不断更新。利用假期,为孩子选择心仪的体育课程 ,或者同孩子一起享受运动时光,成为越来越多家长的选择。
如今,青少年的运动选择日益多样 。除了游泳、篮球 、跑步等传统项目,飞盘、腰旗橄榄球、桨板、攀岩等“小众”项目也日渐受到青睐。许多家长惊喜地发现 ,经过锻炼,不少“小胖墩 ”“小豆芽”身体素质更好了,性格更开朗了。
如何让孩子们暑期锻炼更安心 ,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随着上海 、厦门等地的中小学校体育场地逐步对外开放,为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广大市民提供了健身便利。沈阳等地通过免费开放体育场馆、开设公益课等方式,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体验运动乐趣。北京市体育局日前发布《关于安全参加校外体育培训活动的警示提醒》 ,为家长选择校外体育培训课程支招 。
在阳光下奔跑,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体育锻炼为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增添乐趣 ,助力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暑假,让孩子们动起来!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706/c14739-40028978.html
返回目录>>
非洲医学生——用中医疗法更好服务患者
2023-07-06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最近,等待硕士研究生入学的日子里 ,卢旺达籍学生林谦和高瑞思没有放松,他们做好学习计划,打算强化医学汉语练习,为新学期做准备。
这对来自卢旺达的好朋友 ,都是长沙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今年秋季,他们将双双进入中南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
本科阶段,长沙医学院针对国际学生专门开设了中医学 、针灸学、推拿学等中医类课程。毕业实习中 ,林谦和高瑞思在长沙市第四医院实习一年,轮转了13个科室。
中医课程的学习和实习,让他们接触到全新的医疗领域 。“我目睹了很多病人通过中医或者中西医结合的疗法 ,病症得到有效缓解。这让我对中医产生了很大兴趣。”林谦说,等研究生毕业后,他打算回国开一个中医针灸诊所 ,用中国疗法帮助卢旺达百姓纾解疼痛 。
林谦说,由于卢旺达夏天日照时间长,当地人头疼多发。“推拿太阳穴和百会穴 ,是一种很有效果的治疗手段。 ”
“中西医不是对立的,它们是互补的关系 。要成为一名好医生,应该同时掌握西医和中医的知识,学习结合使用中西医 ,更好为患者服务。”高瑞思说。
近年来,在健康中国行动指引下,中国中医药为世界医疗事业提供更多“中国方案” ,作出更大“中国贡献 ”——2020年,湖南省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建立了南部非洲最大的中医针灸中心,该中心取得津巴布韦第一家中医类诊疗机构资格认证;2022年 ,首批津巴布韦中医针灸人才培训班举办,培养了津巴布韦第一批本土中医针灸人才;湖湘中成药走进非洲市场,银黄清肺胶囊、风寒感冒颗粒和妇科千金片等中成药成功进入津巴布韦市场 ,助力中医药产业国际化……
中医医疗 、医药、文化在非洲“组团出海”的同时,不少非洲留学生远赴中国学医,并在学成后选择回国从事医疗行业 ,运用“中国智慧”造福故土 。
毛里求斯人路星现在是毛里求斯维多利亚医院一名神经外科医生。2018年,他与朋友在毛里求斯中部城市埃贝尼成立了“御康堂健康中心 ”,为病人提供中医治疗服务。
结合在广西医科大学9年的学医实践经验,路星认为 ,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西医可以快速消除病症,但消除明显的症状后,如何让病人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中医能起到很大作用 。”
御康堂成立前,埃贝尼民众对中医的了解十分有限。为了让当地人了解中医 ,路星和他的团队花了大量的心思,去各个机构和企业做讲座,在社交媒体上进行科普宣传 ,还用英语编写了一本《中医简介》小册子,发放给前来咨询问诊的病人。同时,御康堂还注重跟踪治疗效果 ,为病人创建诊疗记录,定期回访 。
近年来,随着中医疗法日渐被非洲民众认可,拔火罐、推拿 、针灸等受到非洲人民的喜爱。成立5年来 ,御康堂在当地的名气越来越大。“这是我们宣传中医和中国文化的平台,也是我外出求学后,需要践行的一份责任 。”路星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706/c14739-40028980.html
返回目录>>
南非发生硝酸气体泄漏事故致24人死亡
2023-07-06 央视新闻客户端
据南非广播公司7月5日报道 ,南非东北部豪登省埃库尔胡莱尼市当晚发生一起硝酸气体泄漏事故,导致24人死亡。
报道援引埃库尔胡莱尼市灾难与应急管理部门发言人威廉·恩提拉迪的话说,事故发生在该市博克斯堡地区一处非正式定居点 。该部门当晚8时左右接到事故报告 ,起初以为是气体爆炸,抵达现场后发现一处院子里发生硝酸气体泄漏。
恩提拉迪说,事故已造成24人死亡 ,其中包括妇女和儿童。初步判断事故与该地区的非法采矿活动有关 。
报道说,目前救援工作仍在进行。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Db2pah1Bmp
返回目录>>
日本奈良生驹市河水变成荧光绿 市政府:对人体无害但勿接触
2023-07-05 环球网
【环球网编译 实习记者 黄诗瑞】据日本广播协会(NHK)7月5日报道,5日上午 ,流经日本奈良县生驹市的龙田川等河流的水体变成了鲜艳的荧光绿色。该市市政府表示,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变色河水对人体有所影响,但呼吁不要直接接触河水或将其用于农业。
据生驹市政府官网通报,在5日凌晨5点后 ,有居民报告流经该市的龙田川河水变绿,经政府人员确认后发现龙田川的河水确已大范围变为鲜艳的绿色,但没有刺激性气味 ,经过水质检测后也未显示毒性,此外仍有活鱼在水中游动 。根据这些情况,生驹市政府暂时推测变色水体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不会产生影响。
政府工作人员调查上游时发现 ,绿水正从上游河流入龙田川,同时上游河流沿岸的围栏等设施上附着红色物质,将水倒在红色物质上面时 ,水就会变成绿色。因此,市政府推断该红色物质为导致河水变色的原因,并对该红色物质的成分等进行调查研究 。
同时 ,生驹市政府也呼吁民众,在确认安全之前不要接触变色的河水,也不要将其用于农业灌溉等。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DaQYpZdeWP
返回目录>>
日方不应为强排核污染水找“护身符”(钟声)
2023-07-06 人民日报
国际原子能机构报告没有证明福岛核污染水排海的正当性,难以保证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安全无害 ,免除不了日方的道义责任和国际法义务,不应成为日方强行闯关的“护身符 ”
在国际原子能机构(以下简称“机构”)发布日本福岛核污染水处置综合评估报告后,日本政府表现出明显的亢奋 ,正打算将报告包装成福岛核污染水排海的“护身符”。然而,这份精心措辞的报告未能充分反映所有参加评估工作各方专家的意见,有关结论未能获得各方专家一致认可 ,根本给不了日方想要的排海正当性与合法性,日方的企图注定徒劳 。
报告没有证明福岛核污染水排海的正当性。日本政府单方面选择向太平洋排放核污染水,完全是出于经济成本考虑 ,是向全人类转嫁核污染风险。排海的唯一受益者是日本,其他环太平洋国家被迫承担风险,要耗费大量资源应对 。两年前 ,日方请求机构审查评估其排海方案,从一开始就将其他更安全、更优化的处置方案排除在外。机构也仅对日方提供的这一方案进行评估。报告明确指出,证明排海的正当性属于日方责任,这对诸多利益攸关方至关重要;机构既没有建议日方采用排海方案 ,也没有为日方排海方案背书 。
报告难以保证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安全无害。福岛核污染水包含60多种放射性核素,很多核素目前没有公认有效的净化技术。日方“多核素处理系统 ”的有效性和成熟度没有经过第三方认证,多次出现故障。日方公布的数据显示 ,70%以上处理后的核污染水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超过排放限值 。日方核污染水排海将持续30年甚至更久,如何证明其净化装置能够长期可靠运行?东京电力公司有多次隐瞒、篡改核污染水数据的前科,机构基于其提供的数据和信息开展评估 ,如何能让国际社会放心?机构报告指出相关安全性的结论是基于日方制定的计划,并将建立长期监督日方排海的机制,恰恰证明核污染水排海的长期风险。
报告也免除不了日方的道义责任和国际法义务。国际社会关切日方核污染水排海 ,本质是关切日方转嫁核污染风险,违反国际法义务 。福岛核污染水中的部分长寿命核素可能随洋流扩散,会对周边国家海域生态平衡和海洋环境带来什么影响?会不会通过生物富集效应随海洋生物迁徙和食物链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风险?无论是机构 ,还是日方,都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不仅如此,日本向海洋排放核污染水,涉嫌违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法规定的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的义务 ,违反1972年《伦敦倾废公约》禁止通过海上人工构筑物向海洋倾倒放射性废物的规定。无论日方如何粉饰,都改变不了其涉嫌违反国际义务这一事实 。
日方试图制造一种舆论,即不信任机构报告就是损害机构权威。但日方处心积虑地钻空子 ,限制机构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问题上的审查授权,导致报告的结论不完整 、有前提,这才是对机构权威的最大伤害。根据日本最新民调 ,仍有四成受访民众反对排海 。《韩国日报》和日本《读卖新闻》的联合调查显示,八成以上韩国人不赞成日方排海。太平洋岛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南非 、秘鲁等多国专家和民众纷纷发声抗议,中国老百姓对日方所作所为更是强烈反对。令人遗憾的是 ,日方装聋作哑,混淆视听,顽固称将在今夏如期启动排海 ,对其他国家表达正当关切百般诋毁,甚至将核电站正常排水同向海洋倾倒核事故污染水混为一谈 。这绝非负责任国家所为。
在核污染水排海这样一个关乎国际公共利益的重大问题上,日方有责任、有义务给全世界一个交代。日方应当清楚,机构报告平息不了外界对核污染水排海的质疑 ,更不可能成为日方强行闯关的“护身符”。日方应迷途知返,忠实履行国际道义责任和国际法义务,停止强推核污染水排海计划 ,充分研究论证排海以外的处置方案,同邻国等利益攸关方充分协商,切实以科学、安全 、透明的方式处置核污染水 。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Db2oohPRZz
返回目录>>
提升国民健康状况 节约国家医疗投入 以色列:十大干预措施预防慢性病
2023-07-06 科技日报
据以色列《耶路撒冷邮报》近日报道 ,该国权威卫生经济专家、卫生部医疗技术评估部门前主任加里·金斯伯格在以色列国家健康与护理研究所会议上首次披露一项由其本人领衔制订的国家级慢性病“早期预防计划”。该计划建议以色列政府采取“十大干预措施 ”,降低国民心脏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从而实现提升国民健康状况、节约国家医疗投入的目的。据悉 ,该计划应以色列政府要求制订,已于2021年提交以卫生部进一步研究论证 。
早期预防慢性病 挽救数万人生命
金斯伯格在以色列卫生部工作了近40年,先后担任高级卫生经济学家和医疗技术评估部门的主任 ,还曾在世界卫生组织担任高级科学家,2017年自卫生部退休后一直担任健康经济咨询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他在慢性病早期预防计划中提出的十大干预措施包括:减少吸烟 、降低糖类摄入、预防肥胖和超重、增加体育锻炼 、减少营养不良、预防高血压、预防糖尿病 、筛查预防结直肠癌、延缓老年痴呆、减少机动车造成的污染。
据估算,采取上述措施,以色列政府需在25年内支付约250亿新谢克尔 ,但可减少700亿—1260亿新谢克尔的医疗花费,同时每年该国死亡人数将降低1700—3200人,25年可挽救42000—79000人的生命 ,而当前该国每年死亡总人数约为45000—50000人左右 。
金斯伯格建议实施“综合国家预防项目”。该项目负责实施前7项干预措施,其核心是建立必要基础设施,招募专业人员(如护士等)为全国45岁以上的所有公民提供慢性病预防服务 ,他们将直接与有需要的民众沟通,为其定制可由移动应用程序监督的健康计划,例如戒烟、降低血压 、体育锻炼以及用水和柠檬汁代替含糖饮料等。
结直肠癌筛查仍需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 ,金斯伯格指出,如果以色列将50—80岁人群的结肠镜检查率从26.2%提高到可实现的90%,即可将该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约1/3 。最后 ,延缓老年痴呆的主要手段是推迟退休年龄,这和减少机动车污染一样,都需要政府通过立法实施。
了解民众健康状况 深入分析原因
金斯伯格在提交给卫生部的报告中详细阐述了实施每项干预措施的原因。
以色列20岁以上人群中有20%吸烟,每年因吸烟死亡人数约有7000人 ,劝导戒烟的成功率约为4%,每年可因此挽救280人左右 。
同时,该国每年约有6401人因超重和肥胖死亡 ,其中糖摄入过量是一个重要因素。据计算,如果5年内将人体能量消耗中糖类的比例由12.5%降低至10%,则每年可减少约237人死亡、9900天住院时间、18万次补牙 ,节约医疗资源2.44亿新谢克尔。如可将糖类能量占比缩减至5%,则每年可拯救500人的生命。
至于超重 、肥胖和缺乏体育锻炼,研究显示 ,以色列25—34岁人群中约有28.6%超重和14.5%肥胖,55—84岁人群中约41.8%超重和32%肥胖,这些人的平均医疗费用比体重正常或低于正常的人高出12.2% 。2008年 ,以色列因久坐而产生的直接医疗费用已高达15亿新谢克尔。
此外,大约5.8%的以色列人患有糖尿病,另有4.2%的人被认为是糖尿病前期,21岁以上人群中有21%患有高血压。根据此前的研究 ,接受健康饮食和身体活动建议可将Ⅱ型糖尿病人数减少43%,而及时检测和采取控制措施可减少35%—65%的高血压病例数 。
同样,以色列因营养不良每年死亡人数约为558人 ,医疗支出1.45亿新谢克尔,及时采取社区干预措施、由营养师介入治疗,可大幅降低死亡率和治疗费用。
另外 ,以色列65岁以上人群中约有9%患有老年痴呆症,2021年相关护理费用高达86亿新谢克尔。报告称,推迟甚至避免痴呆症的一种方法是提高不从事体力劳动的健康人的退休年龄 。如果75%的以色列人能够将退休时间推迟两年 ,那么2021—2045年间痴呆症患病率将降低6.3%。如果推迟5年,那么到2045年,患病率将进一步降低约11.9%。
最后 ,空气污染与心血管疾病、肺癌 、中风、糖尿病和呼吸道疾病有关,环境空气污染每年导致以色列超过2200人死亡 。据研究,约15.6%的PM_2.5颗粒是由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造成。金斯伯格指出,如果所有汽车、出租车和小型货车都改用电力 ,那么15年内,车辆产生的PM_2.5将减少40.5%,与空气污染相关的死亡人数至少减少4.4%。如果公交车和卡车也改用液化石油气 ,15年内机动车排放的PM_2.5将下降95.5%,相关死亡人数将减少10%以上 。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
返回目录>>
"倒挂控水法"能救溺水者……这些网上流传的说法靠谱吗
2023-07-06 科技日报
最近,我国北方遭遇高温“炙烤” ,多地气温超过40摄氏度,同时南方多地遭遇“桑拿天 ”。伴随滚滚热浪而来的,还有一些不实言论:“倒挂控水法”能救溺水者 、地震来了要躲进“生命三角区”、非承重墙可随意拆改、奶茶一滴都不能沾……这些流言不眠不休地在网络上传播 ,混淆我们的视听。
今天,科技日报记者就对6月流言逐一进行盘点,帮您拨开迷雾 、寻找真相。
地震来了要躲进“生命三角区 ”?
真相:应采取就近避震原则
6月15日1时39分 ,上海市青浦区发生3.1级地震,震源深度8公里 。地震是重大自然灾害之一,因此如何在地震中避险自救成了人们十分关注的话题。
网上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当地震来临时 ,倒塌物与坚固大型物体周边会形成三角空间(“生命三角区”),躲在这个区域会有较大的生存概率,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
对此 ,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地震科普专家沈小七表示,尽管观察震后废墟,我们可以发现在一些位置上确实存在类似的三角空间 。但在地震发生时 ,人们无法预先知道地震的方式、建筑或物品倒塌的方向,也就很难得知什么地方会有所谓的“生命三角区”。
“生命三角区”是由一名叫库普的美国救灾人员提出的,他认为钻桌子等传统自救方法已经不适合在现代楼宇中生活的人们 ,垮塌的楼层结构会压坏避难用的桌子或床,只有躲在三角区才能活命。
虽然“生命三角区 ”自救法已流传了十几年 。但美国红十字会、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紧急服务办公室和地震专家都曾发文指出“生命三角区”的不合理性。中国应急管理部也曾做过辟谣说明。
“实际上,在发生地震之后 ,国际公认最可靠的自救方法是‘伏地、遮挡 、手抓牢’ 。”沈小七解释道,根据中国地震局《地震避险要点》,避震原则是:一旦发生地震,要保持镇静 ,不要慌乱,采取就近避震原则。在具有抗震能力的房屋内,应就近躲避。在不具有抗震能力的房屋内 ,如能即刻跑出室外应及时逃往空旷地带,小心坠物 。在室内要选取有利的避震空间,如室内结实、不宜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物体旁。要趴下 、蹲下或坐下 ,尽量使身体的重心降低,保护头部、颈、眼睛和口鼻等重要部位。
“倒挂控水法 ”能救溺水者?
真相:会延误抢救时机
随着天气越来越热,溺水事故也进入高发期。最近 ,网络平台上经常出现民众对溺水者进行急救的视频 。在这些视频中,溺水者被倒挂在救人者的后背上,救人者通过奔跑 、抖动身体等方式 ,帮助溺水者控出被吸入体内的水。这种被称为“倒挂控水”的方法受到不少人的追捧。
对此,国家高级拓展培训师、中国探险协会探险领队李崇表示,“倒挂控水法”不可取 。因为倒挂控出来的,是进入胃部和食道中的水 ,而对于溺水者来说,最致命的是吸入肺部的水。
专家指出,如果肺里吸入了大量的水 ,留给肺泡进行氧气交换的空间就会缩小。时间久了,会导致人体血液中氧气不足,大脑受损 ,呼吸、心跳停止 。“倒挂控水法 ”不仅无法排出肺内的水,还可能把胃里的食物弄进气管,进一步增加阻塞呼吸道的风险。
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最佳时间为4分钟 ,在正常室温下,心脏骤停4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如果时间超过10分钟 ,即使病人被抢救过来,也可能出现脑死亡。“千万不要因使用错误的急救方式而错失急救黄金期 。”李崇强调。
李崇表示,要针对不同的溺水者,采取不同的急救方法。首先要迅速判断溺水者是否出现呼吸 、心跳停止 。如果溺水者有呼吸、心跳 ,那么在拨打120等待专业急救人员的同时,可以先清理溺水者口腔中的异物,令其保持侧卧姿势并做好保暖。如果溺水者已经没有呼吸、心跳 ,那么在清理完其口腔异物后,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非承重墙可随意拆改?
真相:非承重墙也不能想拆就拆
前不久,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某小区业主在装修过程中拆除承重墙 ,导致31层大楼的结构体系发生了变化,住宅楼的墙体出现了裂缝,200多名业主被疏散 、无家可归。很多人看到这一新闻后 ,认为房内的承重墙是不能拆的,但非承重墙则可以随便拆,不会对建筑物的结构产生影响 。
对此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主任工程师李进军表示,随意拆除非承重墙也是有安全隐患的,并不是想拆就可以拆。
承重墙是指支撑上部楼层重量的墙体,它被拆除后 ,其余建筑结构就要分担受力,产生安全隐患。而非承重墙是指不支撑上部楼层重量的墙体,只起到将一个房间和另一个房间隔开的作用 ,在施工图上为中空墙 。
“对于正常房屋,从承重和抗震角度来说,绝大多数非承重墙是能被拆改的。不过 ,有的房屋,原本将屋内的部分墙体设计为非承重墙,但由于施工不当或者超载等原因 ,使得原本不应承重的非承重墙变成了承重墙,拆除这类墙体时要格外小心。”李进军提醒道 。
此外,若随意拆除非承重墙 ,还可能导致水、暖、电路等也要随之改动,所以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全面。想拆墙的话,一定要先找物业。物业公司保存有楼宇的建筑设计图纸,图纸上对于承重墙、非承重墙标注得十分清楚 。
根据《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办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未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在住宅室内装饰装修活动中搭建建筑物 、构筑物的,或者擅自改变住宅外立面、在非承重外墙上开门、窗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城市规划法》及相关法规的规定处罚。
奶茶一滴都不能沾?
真相:偶尔少量饮用风险可控
炎炎夏日 ,很多年轻人称要靠冰奶茶“续命 ”。不过,最近的一则消息则让人们不敢再买这一饮品 。该文通过论证奶茶中反式脂肪酸“爆表”,直指奶茶严重损害年轻人的身体 ,要滴“茶”不沾。
对此,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浩表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建议 ,人体反式脂肪酸的供能比若低于1%,基本不会对健康产生明显危害。
不光奶茶里有反式脂肪酸,部分氢化的植物油也可产生反式脂肪酸 ,如氢化油脂 、人造黄油、起酥油中都含有一定量的反式脂肪酸。此外,某些天然食品也含有反式脂肪酸,如牛、羊等的肉 、脂肪、乳和乳制品 。
相关研究表明,反式脂肪酸摄入量过多时 ,会让对身体健康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增多,使对身体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减少,进而增加罹患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风险。
“不过 ,说到反式脂肪酸对健康的危害,还是要看究竟吃了多少。 ”王浩表示,调查显示我国男性和女性的反式脂肪酸供能比均为0.2% ,像北京、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居民的反式脂肪酸供能比为0.3% 。也就是说,多数人日常反式脂肪的摄入量都不会超过建议标准 ,偶尔摄入少量奶茶,健康风险是可控的,不用太过担心。
“反式脂肪酸对健康的危害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关键是要控制量。”王浩表示,“奶茶虽然好喝,但要控制饮用频率和饮用量,不建议经常喝 ,但也不必谈‘奶茶’色变 。”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706/c14739-40029001.html
返回目录>>
河北省不断提高保障水平,满足老人多样需求 医疗+服务
养老更舒心(办实事 解民忧)
2023-07-06 人民网-人民日报
智能设备实时监测健康情况 、医院合作共建满足医疗需求、各类课程社团实现老有所学……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持续推进和深度融合,河北省不断提高承接京津冀地区养老需求服务能力 ,让养老生活更舒心、更便利。
渤海湾畔,花香四溢,气候宜人。中午过后 ,来自北京的汤林根老人和朋友们在一起随着音乐练习手鼓,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
汤林根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二次和老伴儿向兆义一起入住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光年里康养度假中心:“从北京到这里 ,两三个小时的车程,非常方便。”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持续推进和深度融合 ,河北省不断提高承接京津冀地区养老需求服务能力,来河北养老的北京 、天津人越来越多。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河北省继续积极稳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突出问题导向、注重实际成效 。全省各地加快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业务协作机制 ,促进医养结合,不断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完善硬件服务
培养专业人才
果蔬农科馆、奇花馆、异果馆……在光年里康养度假中心,上百种热带 、亚热带果树、蔬菜等吸引着不少游客和老人。
“入住中心的有以养老为主的本地老人 ,还有不少来自北京、天津 、石家庄等地的老人。今年来自北京的老人占比达到了65%左右 。 ”光年里康养度假中心负责人李慧梅说。
秦皇岛康养资源丰富,光年里康养度假中心有着800亩绿化园林,房间里SOS一键呼叫器、智能体征检测睡袋、安全防护手环 、感应夜灯等专业适老化居家型软硬件设施 ,专业护理服务、保健医疗、文体社团等一应俱全。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这里带来了更好的医疗资源 。“中心与北医三院联动,邀请北京专家定期来坐诊,建立健康档案。”李慧梅说 ,针对老年人常见的各类疼痛,中心开设了中医 、西医、心理三维系统体检,根据检查结果 ,采取特色理疗项目进行缓解治疗,帮助老人进行亚健康调理、慢性病风险防控管理。
从开始的旅游度假,到如今的旅居康养,汤林根老两口对这里赞不绝口:“这里离海近 ,环境优美,中心还会为我们提供周边旅行计划,快成为我们的第二个家了 。”
在位于河北廊坊的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养老也成为不少京津冀老人的选择。
走进燕达养护中心 ,如同进入一个大型社区,花草遍布,绿树繁盛。林荫路上 ,分布着塑胶小路,不少老人坐在路边长椅上聊天 、休息,怡然自得 。
2021年4月底 ,钟奶奶因脑梗,半侧身体瘫痪,住进了燕达养护中心 ,需要24小时陪护。
钟奶奶虽然瘫痪卧床,但身上一直干干净净、没有异味。“我每天收拾屋子,跟奶奶聊天,帮她擦洗身体 。奶奶身上清爽 ,心情也好。 ”护理人员范彦彦说。
钟奶奶的儿子邵忠说,在燕达养护中心工作人员的照料下,母亲的心情和状态比入住之前好了很多 ,不仅说话连贯了,甚至还能和工作人员一起唱歌。
“在养护区,屋顶的天轨移位系统可以辅助老人实现转移 ,方便老人站立、行走、康复 、洗浴、如厕 。”燕达养护中心副总经理李东辉介绍,智能床垫系统对高危老人身体指标24小时监测,护士站的电脑屏幕上会显示使用老人的心率和呼吸频次 ,自动报警。
“燕达养护中心还不断建立完善的教育与培训管理体系,加强专业护理人才培养,为承接京津养老资源提供更专业的服务。”燕达国际健康城副总裁李海燕说 。
医院合作共建
便利医疗服务
电动爬楼机、助餐臂托 、站立轮椅……在国康秦皇岛医养康养老中心的一层展示大厅 ,可以看到很多康复辅具,满足不同康复需求老人的使用。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动下,2017年3月,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秦皇岛研究院成立 ,2019年3月,研究院筹建的国康秦皇岛医养康养老中心正式营业,全面建设国家养老应急救援、康复辅具应用双示范实践基地。
不久前 ,住在燕达养护中心的邓淑云不小心扭到了腰,一开始没觉得多严重,后来却越来越疼 。家庭医生知道邓淑云原本患有严重的骨质疏松 ,赶紧为邓淑云检查,确诊她为压缩性骨折,急需做手术。燕达养护中心主动与家属沟通 ,协调安排邓淑云紧急入住紧邻养护中心的燕达医院,并由北京朝阳医院派驻燕达医院的专家刘清和为邓淑云进行手术。
出院后,邓淑云回到养护中心 。“刚开始我的血压不稳定 ,家庭医生、护士一天多次上门测量血压 、检查身体状况。 ”邓淑云说。现在有专业的护理员照看她的日常起居生活,中医也经常上门为她做针灸康复治疗,“身体恢复得好,住在这里我心里很踏实 ,子女也放心 。”
2014年起,燕达医院与北京朝阳医院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北京朝阳医院多位重点科室的主任、学科带头人承担起燕达医院对应科室的业务指导和学科建设工作 ,带动燕达医院重点学科的发展和医疗水平整体提高。
“经过多年的京津冀医疗合作发展,燕达医院医疗水平大幅度提升,很多患者改变了一有病就往北京跑的习惯。”刘清和说。
近年来 ,燕达医院通过先后与北京朝阳医院、天坛医院等医院深入合作,数十位北京专家及名老中医长期坐诊,为养护中心入住老人提供了强大的医疗保障 。
李东辉介绍 ,燕达医院还开通了北京医保实时刷卡结算,这里的京籍老人不用奔波取药看病。今年京津冀三地异地就医实现“一卡通 ”,医疗服务变得更加便利。
“医养康养结合不是简单组合关系 ,而是一种机制上的无缝衔接,这种模式更加灵活,更能保障入住老人的身体健康 。”李海燕说,现在的养老模式加强了康复板块的服务供给 ,并由家庭医生 、护士主动上门提供基础体检及诊疗服务,用标准化的健康管理服务,把医疗、康复、专业护理 、生活照料、心理服务、社工服务和精神文娱相融合 ,变过去“以疾病为中心”的被动服务为“以健康为中心 ”的主动服务。
各类特色活动
丰富精神生活
“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 ,不会忘记我……”吃完晚饭,80多岁的韩芙梅和刘昭老人在家里一起练习着在“百人合唱团”新学的歌曲《祖国不会忘记》,歌声铿锵有力。
每周二和周五的下午 ,韩芙梅和刘昭都会去参加燕达养护中心的“百人合唱团”活动,和老朋友们一起学歌曲、聊生活 。
“来到燕达后,我在老年大学学习了跳舞 、腰鼓、模特和合唱 ,每天都很充实,‘日程表’满满的。 ”韩芙梅说。
每当韩芙梅在老年大学学习腰鼓和跳舞的时候,刘昭就在旁边的棋牌室下棋,等韩芙梅下课后 ,一起到营养餐厅用餐 。
燕达养护中心建设的多功能大街贯穿东西,功能多种多样:党员活动室、老年大学 、各类特色餐厅、电影院、健身房 、图书馆、阳光种植房……全面满足老人的生活需求。
根据入住老人不同的兴趣爱好,老年大学设有书法、绘画 、歌咏、手工、京剧等40多门课程;还定期举办电影放映 、健康养生讲座、书法笔会、交谊舞会等缤纷活动;先后成立燕达爱晚书画社、燕达金色年华合唱团 ,燕达东方京剧社等多个文娱社团,让老人在养护中心真正实现老有所学 、老有所乐。
“燕达养护中心三期项目设置床位4694张,预计今年10月投入使用 ,落成之后,将进一步提升燕达承接京津冀地区养老养护需求的服务能力 。”李海燕说。
廊坊市民政局一级调研员、副局长杨建光介绍,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康养资源 ,廊坊正在加快布局医养康养产业。围绕承接北京养老需求,目前,廊坊市在建 、新开工及谋划医养康养项目共23个 ,总投资达395.1亿元。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706/c14739-40028976.html
返回目录>>
基药扩容 助力眼底病治疗升级
2023-07-05 新华健康
在《“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中,眼底病被列为新增重点病种 。随着研究深入,技术不断革新,眼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类药物等新药应用 ,眼底病治疗已迈入新时代。而在现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眼科药品匮乏问题目前较为突出。对此,多名眼科及药物领域专家呼吁 ,基本药物目录亟待扩容,以帮助更多眼底病患者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
眼科基药应“旧出新进,总量提升 ”
“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调整中 ,有两个问题需要认真把握:一是如何把临床基本不用、过时的药物清除出去,二是如何把临床必需的药物遴选出来,同时 ,还要实现眼科基本药物总量增加。”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环境演变,眼科疾病谱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感染性眼病不再是眼科临床面对的主要挑战 ,年龄相关性眼病成为临床诊治的重点。随着人口老龄化逐渐加速,年龄相关性眼病会越来越多 。同时,随着高血压 、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也给眼科疾病诊疗带来挑战。糖尿病患者眼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大约为20%。高血压引起的眼部缺血、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静脉阻塞、眼底出血等疾病也不容忽视 。
我们呼吁加强眼部疾病科普宣传 ,提升公众健康意识,并将眼病纳入筛查。定期做眼底照相,80%~90%的疾病都能被及早发现 ,而其中又有80%~90%是可以早防早控的。早防可早获益,早控可以避免致盲致残 。
随着临床诊疗工作变化,基本药物也当相应调整。基本药物应具有三个特点:最重要、最基本 、缺一不可。此外 ,还要兼顾重大健康关切。
在目前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有很多药物已经淡出临床 。以抗感染药为例,氯霉素滴眼剂在临床上早已不用 ,完全可被其他药物替代。眼用利福平以前主要用于沙眼治疗,由于目前我国已消灭致盲性沙眼,因此该药已很少使用。
又如 ,在治疗青光眼的药物中,毛果芸香碱目前只是临时性用药,或者在缩瞳治疗中使用,但它已经不是青光眼治疗的常规用药 。噻吗洛尔目前已经是青光眼治疗的二线、三线用药 ,前列腺素衍生剂成为一线治疗药物。
由此可见,《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已与眼科临床实际有出入。其中当然有时间的问题,但调整势在必行 。
此外 ,基本药物遴选有两个原则,一是储量、供给量要够,二是不能存在风险。那么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只有一种抗VEGF药,不能满足这个原则要求。基本药物的目的就是要保障供应,价格、成本效益要好 ,同时要公平可及,所以一类药物不能只有唯一选项 。
从世界卫生组织的平均统计结果来看,眼科的核心用药在基本药物目录中约占总目录的3.3%。但我们国家的眼科专科基本药物只占《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1.68%。由此可见 ,眼科基本药物从比例上 、数量上都有所欠缺 。
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调整中,有两个问题需要认真把握,一是如何把临床基本不用、过时的药物清除出去;二是如何把临床必需的药物遴选出来,同时实现眼科基本药物总量增加。因此 ,基本药目录遴选重点是“旧出新进,总量提升”。
疾病谱变化驱动临床药物更迭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糖尿病的高发,黄斑水肿 、黄斑变性等眼底疾病患者数持续攀升。这些疾病的临床治疗都需要更多疗效好的药物 ,并最终惠及更多患者 。希望《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能够尽早更新,让更多眼病患者能够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视觉质量。 ”
在《“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中,眼底病成为新增重点病种 ,其背后的原因是眼底病已成为主要致盲眼病。随着中国老龄化加速以及糖尿病患者数增加,以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为主的眼底病患者数持续攀升,目前全国有超过4000万名眼底病患者 ,患者总数位居全球第一 。
基于此,《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2022年)——基于循证医学修订》和《中国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临床诊疗指南(2022年)——基于循证医学修订》相继发布。这些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导,能更好地服务眼底病患者。
近年来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治疗手段变得更丰富,除了传统治疗方法以外,抗VEGF类药物已经成为累及黄斑中心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一线治疗方案 。
作为一类生物靶向药,抗VEGF类药物能够有效抑制眼内VEGF的升高 ,使眼底渗出 、水肿、出血等得到有效抑制。经过治疗后,患者的视力能够得到维持甚至提高。作为革命性新药,抗VEGF类药物已被全球公认为眼底病的一线治疗方案 。
每个眼底病患者有不同的疾病亚型、不同的疾病进展阶段 、合并不同的基础疾病等 ,临床需要差异化的治疗方案和治疗药物。比如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难治亚型,出血风险高、患者预后差。目前,仅阿柏西普有强循证证据支持单药治疗PCV和联合光动力疗效相当 。将更多疗效好的抗VEGF类药物纳入基本药物目录 ,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全亚型的眼底病患者,让更多患者能够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视觉质量。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作为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的重要保障,眼科基药仅12种 ,眼科专科用药仅7种,治疗眼底病的基药目前仅1种,而我们需要治疗的是超4000万眼底病患者。
基本药物对于保障国民的生命安全和生命质量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 、疾病谱的变化 ,基本药物目录的调整势在必行 。
国家卫生健康委就《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修订草案”指出,基本药物遴选要坚持保障供应、临床首选等原则。这两点对于保障疾病的临床治疗获益具有重要意义 。在落实临床首选原则的时候还是应该基于循证医学的证据,从疾病所需和临床所需的实际出发进行遴选。
同时,确保药品供应也非常重要 ,尤其是对于致盲性眼底疾病治疗来说,药品供应一旦被中断,之前的治疗成果都会付诸东流。因此 ,治疗必须保持连续、稳定,药物突然中断供应将给临床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 。这也是扩充基本药物目录的重要意义,让药品有替代 ,才能更好地规避药品断供带来的风险。
眼底病治疗进入药物时代
“眼底病过去主要靠外科治疗,或者是激光治疗,而且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现在 ,眼底病治疗进入了药物治疗时代 。尤其是抗VEGF类药物的出现,让糖尿病黄斑水肿、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常见眼底疾病都得到了有效治疗。 ”
眼底病是一大类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高血压引起的眼底血管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等,都是目前常见的眼底疾病。随着糖尿病 、高血压等疾病患者人数逐年增多,眼底病患者人数也在水涨船高 。
对于眼底病的治疗 ,过去主要靠外科治疗,或者是激光治疗,而且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现在 ,眼底病治疗进入了药物治疗时代。尤其是抗VEGF类药物的出现,让糖尿病黄斑水肿、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眼底疾病都得到了有效治疗。药物治疗也因此成为眼底疾病的一个基本治疗方法 。
目前,临床上约30%的眼底病患者需要药物治疗。考虑到我国庞大的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人群 ,需要药物治疗的眼底病患者人数众多。
抗VEGF药物2006年在国外获批使用,2007年在国内首次应用,它让众多眼底病患者免除视力下降 、视力损伤 ,病情得到妥善控制或缓解 。
抗VEGF药物阿柏西普早在2011年就在国外获批进入临床,目前在国外,阿柏西普已经逐渐替代其他抗VEGF药物 ,成为更多医生的首选。2018年,阿柏西普在国内获批上市。从临床表现来看,它不仅给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效果,还带来了更长的治疗间隔 。这些表现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药理机制更优,阿柏西普是双靶点、“双抗”,因此治疗效果更好;第二 ,阿柏西普摩尔浓度更高,药物利用率更高,治疗效果更好 ,药效维持时间更长。
眼底病治疗是慢病管理模式,而且属于有创治疗,需要在手术室进行眼内注射药物。更长的治疗间隔对患者来说非常有意义 。一方面患者不用频繁进行眼内注射 ,减少痛苦和感染风险;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治疗负担,也节省了医疗成本。】
曾经,眼科是一个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科室 ,药物治疗很少。随着眼科近十年的发展,眼科现在已经变成了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并重的科室 。但在现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眼科专科药物不仅数量少,而且有一些早已被临床淘汰 ,远跟不上眼科临床的发展速度。
抗VEGF药物作为目前眼底病治疗的主要药物,临床需求量很大。部分患者病情控制不佳时,需要更换疗效更好、治疗间隔时间更长的治疗药物 ,只有单一产品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显然难以满足需求。建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将更有效的药物纳入其中,并且期待能有更多种类可供选择,以满足患者的个性化治疗需求 。
基药目录调整需数据支撑
“建议对基本药物使用的真实情况进行摸底 ,结合循证医学证据等,支撑《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更新。《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要科学化 、动态化、精细化,要结合产业发展 ,结合医疗诊疗水平、能力提升进行综合考虑。”
自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基本药物概念后,各国都在积极响应 。基本药物制度逐步成为各国药物政策的核心。国家药物政策涉及医药工业 、医药商业、科技投入、健康保障等方方面面,是一个宏观统筹的有机整体。
2009年之前 ,我国陆续出台过数版基本药物目录,但大多停留在遴选药品的阶段 。2009年我国启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后,随着国家药物政策多方面 、多要素协同推进,我国形成了国家基本药物的管理办法 ,涉及基本药物概念、遴选、供应、保障 、质量、合理用药、报销 、研发、监测九大要素。
《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中指出,基本药物是满足疾病防治基本用药需求,适应现阶段基本国情和保障能力 ,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 ,可公平获得的药品。《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是国家药物政策的一部分,药品遴选作为国家基本药物管理办法的九大要素之一,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形式落地 ,旨在解决国家药物政策的三大核心目标问题:第一,药品可及 。遴选出来的基本药物一定要可及,这包括“买得到 ”和“用得起”两方面。第二 ,药品质量可控。包括生产一致性、产品安全性等 。第三,合理使用。
由此可见,《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与《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有很大区别。医保目录关注的是“能否用医保资金购买的问题”;基本药物目录则要实现上述三大目标,与医疗机构 ,以及药品供应保障 、健康目标承载都相关。因此两者的功能定位有联系也有区别 。
人类对疾病的认知在不断更新,疾病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也在不断出现。基于此,《国家基本药物管理办法》中也特别强调“要结合临床实践”。
自2018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出台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 ,很多新药物不断出现,很多老药物渐渐退出临床 。对于同一个疾病或适应证,有了不同的治疗药物选择。上市的新产品与老产品之间是什么关系 ,它们能不能互相替代?如果能替代,是否符合基本药物的定位?哪些纳入进来的产品更能够满足公众需求?哪些产品可能存在供应保障的风险?这些都需要仔细分析。
建议通过合理用药监测网、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网、短缺药品监测系统等药物使用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对基本药物使用的真实情况进行摸底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目录药品遴选经验,结合循证医学证据和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结果等,支撑《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更新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要科学化 、动态化、精细化 ,要结合产业发展,结合医疗诊疗水平、能力提升进行综合考虑。
基药更新助力临床合理用药
“在目前《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个别眼科药物在临床中已经很少使用,而目前青光眼 、眼底疾病、眼内炎等眼科常见疾病的治疗药物尚未被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是国家基本药物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9年8月 ,中国启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发布2009版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发布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是现行目录。在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基本药物整体使用情况首次被明确纳入考核指标 ,代表性的就是“986原则”:提升基本药物使用占比,逐步实现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二级公立医院、三级公立医院基本药物配备品种数量占比原则上分别不低于90% 、80%、60%。
基本药物制度起源于世界卫生组织(WHO) 。1977年WHO提出“基本药物”(essential medication)的概念,其英文意思是“必需 ” ,随着制度的发展,WHO目录定义为“临床必需药品”,功能定位为指导各国临床合理用药 ,每两年更新一版,最新版目录为2021年发布。
基本药物目录更新应与学科发展和指南更新相适应。如今,随着各学科发展 ,指南也在不断更新,很多创新药物都纳入了临床指南和共识,成为一线治疗方案,在每年的国家医保谈判药品中 ,创新药也占比不小。创新药在临床治疗中越来越重要,已成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 。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眼科疾病患者越来越多 ,疾病给患者和社会带来很大负担。在国民健康领域内,眼健康已经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现在,青少年近视防控、老年人眼底病防治 ,都已经纳入了国家战略 。
与其他专科相比,现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眼科药品匮乏问题尤其突出。该目录中,西药眼科药物只有12种 ,个别药物在临床中已经很少使用。青光眼 、眼底疾病、眼内炎等眼科常见疾病的治疗药物尚未被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急需进一步扩充基药目录中的眼科用药 。
由此来看,从临床需求角度出发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调整应该增加临床需要的药品。在眼科领域,除了要解决药品品种严重不足之外,还要将剂型纳入考量范围。例如,眼用注射剂型、不含防腐剂的眼科制剂及长效制剂等 。要从患者需求出发 ,提升疗效和安全性,最终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摘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30705/ed7526a52c74
返回目录>>
药械创新 政策红利在释放
2023-07-06 健康报
7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第18场“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发布会 ,邀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强化药品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的有关情况。
我国药械创新进入成果爆发期
近年来,随着我国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 ,鼓励创新的政策红利不断释放 。国家药监局局长焦红介绍,从药品 、医疗器械审评的受理量、审批量来看,我国药械创新已经进入成果爆发期。截至目前 ,我国累计批准了创新药品130个、创新医疗器械217个,仅今年上半年就有24个创新药 、28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有力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焦红介绍 ,为鼓励创新,我国药品监管部门加快和加强药品、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等配套规章的制修订,逐步把审评资源真正倾斜到临床急需的有明确临床价值的新药、儿童用药 、罕见病用药等相关产品上。
近年来,我国每年有100个以上的药品通过优先审评程序获批上市 。以社会关注的儿童药为例 ,2022年我国共有66个儿童用药获得上市批准,今年上半年已完成46个儿童用药的审评程序。从2018年起,药品监管部门建立专门通道 ,对包括罕见病用药在内的临床急需境外新药,实行单独排队、鼓励申报、加快审评。根据这一政策,至今已有23个罕见病新药通过专门通道获批进口上市 。2020年 ,我国进一步明确政策,将具有明显临床价值的罕见病新药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目前,在所有药品上市申请中 ,罕见病新药的审评审批时限是最短的。
党中央、国务院对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高度重视 。国家药监局副局长徐景和介绍,近年来,我国药品监管部门通过建立技术审评向产品研发阶段前移的工作机制 ,重点围绕ECMO(体外膜肺氧合) 、粒子治疗系统、心室辅助系统等高端医疗器械,提前介入指导,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助推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实现突破。通过印发《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医疗器械优先审批程序》 ,让创新产品和临床急需产品“单独排队,一路快跑”。目前已批准国产“脑起搏器”、碳离子治疗系统 、质子治疗系统、磁共振成像系统、全景动态PET/CT 、第三代人工心脏、人工血管等217个创新高端医疗器械产品上市,解决了部分产品严重依赖进口的问题 ,其中多数产品已服务于临床诊疗,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 。
焦红表示,未来 ,药品监管部门将继续巩固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成果,加大鼓励企业研发创新的工作力度。如,进一步优化附条件上市申请审评审批相关工作程序;继续优化临床急需药械、儿童用药 、罕见病用药、国产替代产品、“卡脖子 ”产品的审批工作;进一步鼓励放射性药品研发和申报 ,提升我国放射性药品研发和应用水平。
严防药械安全风险不可或缺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加强监管能力建设 、严防药械安全风险不可或缺 。焦红介绍,近年来 ,我国修订了药品管理法,制定了疫苗管理法,建立完善了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疫苗管理体制改革也取得历史性突破。深入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加强国家集采中选品种等相关重点产品监管,严惩重处违法违规行为,不断强化全生命周期质量监管。通过加强监管 ,国家药品抽检总体合格率从97.1%提升到99.4%。
2022年,我国药品监管部门深入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徐景和介绍,全国共查处“两品一械”案件15.36万件 ,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依法侦办。国家药监局发布了4批32起典型案例,联合公安部、最高检对29起药品、医疗器械涉嫌犯罪案件进行联合挂牌督办,充分发挥了以案释法、以案示警的作用。
徐景和介绍 ,为落实主题教育部署要求,在全面总结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经验的基础上,今年6月 ,国家药监局部署开展了为期一年半的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努力保障我国药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
国家药监局高度重视集采药品 、医疗器械的监管工作,自国家集采开展以来 ,每年都部署开展集采中选药品和医疗器械专项监管工作。徐景和介绍,这一工作已实现生产企业监督检查、在产产品抽检、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三个全覆盖”,检查涉及药品生产企业近600家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近170家 ,产品抽检涉及333个药品品种、15个医疗器械品种。从专项监管工作情况来看,国家集采中选药品和医疗器械质量安全状况良好 。
徐景和表示,国家药监局将持续加大国家集采中选产品监管力度。在药品方面 ,将继续要求省级药品监管部门对集采中选药品持有人和生产企业实行“一企一策、一品一档 ”,进一步强化针对性监管;在医疗器械方面,对血管支架 、人工关节和骨科脊柱类产品等中选产品实行清单管理 ,将中选产品纳入国家抽检。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706/489841.html
返回目录>>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2023-07-06 人民网-人民日报
7月5日,国新办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焦红等介绍“强化药品监管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关情况 。
坚持严防风险 ,有效维护药品安全总体形势稳定
药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焦红表示,国家药监局全系统持续深化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持续强化药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监管 ,有效维护药品安全形势的总体稳定,保护和促进了公众健康。
据介绍,近年来我国修订药品管理法 ,制定疫苗管理法,建立和完善了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疫苗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 。2022年 ,我国疫苗国家监管体系通过了世卫组织的第三次评估工作。
“我们深入开展了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严惩重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国家集采中选品种等相关重点产品监管 ,不断强化全生命周期质量监管。国家药品抽检总体合格率提升至99.4%。”焦红说 。
“去年,全系统共查处‘两品一械’案件15.36万件,对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依法侦办。国家药监局发布了4批32起典型案例 ,联合公安部、最高检对29起药品、医疗器械涉嫌犯罪案件进行联合挂牌督办,充分发挥以案释法 、以案示警的作用。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徐景和介绍,今年6月,国家药监局还部署开展了为期一年半的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 ,努力保障我国药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 。
近年来,网络销售新业态发展迅速,网售药品为百姓带来了便利 ,同时也催生一些新问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黄果表示,当前我国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网络销售整体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据估算,2022年 ,仅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网络销售额已达到2924亿元,预计2023年将超过3500亿元 。
“截至目前,针对药品 、医疗器械、化妆品品类 ,已出台专门的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主要明确了监管部门、经营企业和第三方平台的法律责任,强化网络销售监测、发现案件调查处理的相关规定 ,强调安全风险控制的相关措施,要求对网售全过程强化质量管理。”黄果说。
坚持创新驱动,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有序推进
焦红表示,国家药监局持续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的审评审批制度改革 ,鼓励创新相关政策红利也正在不断释放 。从这些年药品 、医疗器械产品的受理量、审批量来看,我国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成果已经进入爆发期。
近年来,国家药监局累计批准创新药品130个、创新医疗器械217个 ,今年上半年已有24个创新药 、28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
国家药监局还出台了《关于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审评技术标准体系,批准中药新药31个 ,助力中药事业传承与创新 。同时,扎实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目前累计有615个品种通过了一致性评价工作 ,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用药需求。
焦红介绍,通过优先审评程序,每年有100个以上药品获批上市。近年来 ,国家药监局逐步把审评资源倾斜到临床急需的有明确临床价值的新药、儿童用药、罕见病用药等相关产品。去年已有66个儿童用药获得批准上市,今年上半年,已有46个儿童用药完成了审评 。
在鼓励医疗器械创新方面,《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医疗器械优先审批程序》印发 ,让创新产品和临床急需产品“单独排队,一路快跑”。目前已批准国产的“脑起搏器 ” 、碳离子治疗系统、质子治疗系统、磁共振成像系统 、全景动态PET/CT、第三代人工心脏、人工血管等217个创新高端医疗器械产品上市,推动了高端医疗器械国产突破 ,解决了部分产品严重依赖进口的情况。其中,多数产品已应用于临床诊疗,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 。
焦红表示 ,下一步将继续巩固和固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成果,并将推动药品说明书适老化改革试点工作。
坚持夯实基础,全面加强药品监管能力建设。
近年来 ,药品监管法律法规制度密集出台 。徐景和表示,五年多来,国家药监局系统重构药品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持续健全标准体系。
全面制修订药品监管法律法规。2019年6月颁布疫苗管理法,是世界上首部综合性疫苗管理法律 。同年8月,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颁布,巩固和深化了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成果 ,全面实施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全面加强药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此外,随着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出台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修订 ,药品监管法律法规体系的“四梁八柱”已基本建成。
系统完善配套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指导原则 。发布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相关规章13部,目前配套规章已近40部,涵盖了药品 、医疗器械、化妆品研制、生产 、经营、使用全过程、各环节。发布药品附条件批准上市 、医疗器械临床评价、化妆品安全评估等技术指导原则。目前 ,药品技术指导原则已达到459个,医疗器械技术指导原则达到了559个,有力促进了产品研发上市。
持续健全标准体系 。颁布实施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形成了以中国药典为核心的国家药品标准体系,药品质量控制和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升。优化完善医疗器械标准体系,现行有效医疗器械标准已达1937项 ,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达到90%以上。构建化妆品标准体系框架,启动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修订工作 。药品、医疗器械 、化妆品标准体系的覆盖面、系统性、国际协调性不断提升。
“我国正处在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跨越 、从仿制药为主到创新药引领跨越、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跨越的重要历史阶段。”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赵军宁说,近年来,国家药监局致力于药品监管能力提升 ,构建新时代“科学、高效、权威 ”的药品监管体系 。下一步,将聚焦国际前沿,聚焦科技创新 ,聚焦监管急需,全面强化药品监管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药品监管技术支撑 ,不断深化国际合作,推动药品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全力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706/c14739-40028974.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 燕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 卫
本文来自作者[新闻资讯]投稿,不代表深度思考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chatgptbotai.cn/zsfx/202509-268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深度思考的签约作者“新闻资讯”!
希望本篇文章《每日新闻聚焦:0706热议话题一览》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深度思考]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